正文 第17章(1 / 1)

《黃賓虹畫語錄》有言,山水畫家,對於山水創作,必然有著他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四:一是“登山臨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後行”。此四者,缺一不可。黃賓虹還說過:“古人言‘江山如畫’,正是江山不如畫。畫有人工之剪裁,可以盡善盡美。”這次出遊是黃賓虹繪畫產生飛躍的契機。其最大的收獲,是從真山真水中證悟了他晚年變法之“理”。證悟的發生就是頗具浪漫的“青城坐雨”和奉節白帝城的“瞿塘夜遊”。畫家盧輔聖說:“所謂的這種雨淋牆頭月移壁,實際上都是作為一種筆墨的視覺呈現,那種視覺又要變為精神,假如說有一個筆墨世界,另外更深一層就是筆墨精神,就是把筆墨世界再深化到筆墨精神裏麵。由此以來,在山水畫上,從來沒有一個人像黃賓虹達到筆墨這樣的深度,而且筆墨本身就表現出那種強烈的精氣神,筆墨本身就能獨立成為一張完整的作品,成為完美的散發著很大魅力的一種,好像沒有人與他可比。“黃賓虹的雨淋牆頭月移壁,實際上也是一種感覺。就是把筆墨最後組合成的那個畫麵的最終效果,要還原為一種感覺。那種感覺就像看到晚上的山,他多次都講他畫的是夜山,對夜山情有獨鍾。還有一種是雨中的山,水墨淋淋的感覺,夜山很重的感覺,恰恰是他藝術追求當中最典型的那種東西。而他總結出一種美學特征叫渾厚華滋,他要追求的東西就是渾厚華滋的東西。他後來又把渾厚華滋用到很多地方。渾厚華滋是他對自己繪畫的美學追求,同時他說渾厚華滋的民族性,他說中華民族的那個特性就是渾厚華滋。同時也把渾厚華滋用到書法,以及其他藝術門類當中,就是所有都可以套用。後來他又總結成內美,其實是要把內美作為形容,也就是渾厚華滋。”“沿皴作點三千點,點到山頭氣韻來。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東下不虛回。”十幾年後,黃賓虹回憶這段巴蜀遊曆時說:“我在那時懂得了知白守黑的道理。”《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篆刻家講“分朱布白”,鄧石如所謂“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

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八大山人是一位懂得節儉的畫家——日子本來就清苦,表現在紙上,就成了節儉。知白守黑,老樹、怪石、枯荷、小鳥、三兩枝梅花,寥寥數筆,餘皆大片留白,天空多麼遼闊,天空盡頭還是天空,風從上麵吹過,水從下麵流過,風和水不見影跡,風和水都是留白。林散之念念不忘其所受黃賓虹的教誨:“‘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林散之聞言,‘悚然大駭。’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細心潛玩,都於黑處沉著,白處虛靈,黑白錯綜,以成其美。”畫家龍瑞說:“知白守黑不一定是從‘五筆七墨’中延伸出來,但相對都是有一定關係的,黃賓虹在這個營造法式,就是畫麵營造上,布局上,他都有中國文化更深邃一些的東西來作為一種演繹。比如用中國文字結構的一些方式,左邊讓右邊,右邊讓左邊,上麵下麵,下麵承載上麵,中國文字都有這些字形布局,逐漸又引入到畫裏頭來作為山水的一種布局。像這些方麵,黃賓虹的貢獻就太多了。所以說黃賓虹給我們逐漸開啟了一個在中國文化的特征下,堅守中國文化的理念和精神,讓他特別具有現代感。”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代多在九宮格裏放羊,宋代則像是在別人家田地裏遛馬,黃賓虹不管這些,羊和馬一鞭子趕哪算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