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857—1858年——魔王的全球首演(3)(1 / 2)

危機期間,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美國農業也損失慘重,由於俄國小麥的競爭,歐洲糧食本已過剩,又加上美國小麥豐收,播種麵積擴大,導致糧食價格急劇下跌。西部地區糧價下跌了60%-70%,90%以上的農民無力償還債務。美國的冶金工業和紡織工業減產20%-30%,鐵路建設工程量縮減一半,造船量減少3/4,每周運煤量減少1.5萬噸,許多煤礦關閉,煤價大幅度下跌。國內工業品市場進一步縮小,但有意思的是,在1857年上半年,美國還再次降低了鐵和紡織品的進口稅,從而加劇了國內工業的困境。

英國的經濟發展也深受打擊。1857年12月,英國的工業產值下降了一半,由於國際市場銷量大減,隻好把之前生產的工業品全都裝進了倉庫。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都大規模停工、減產,物價急劇回落。工人大量失業,在職的工人工資也大幅度降低,工人無錢購買商品。這時所謂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過剩,隻是相對於勞動人民的支付能力而言是過剩了。

由於競爭力弱,法國的生產和貿易縮減情況比英國更嚴重。鐵路建設縮減三分之二以上,生鐵價格不斷走下坡路,到1864年就跌去一半。絲紡織工業出口額減少7500萬法郎,價格下降了30%-40%,小麥價格也跌落一半,農民苦不堪言。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德國也難以幸免。1849--1859年這個時期是德國經濟發展中一個空前未有的快速增長期。在此期間,德國可以說迅速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俗話說爬的越高,摔得越重。變化最大的德國遭受的打擊也最為沉重,至1857年底,德國棉紡織工業產量下降了28%,生絲產量減少了24%。到1858年,棉紡織品下降了42%,呢絨出口下降15%,亞麻布出口下降了82%。在產量減少的同時,價格直線下跌,生絲價格兩年之內竟跌去四分之一。

貨幣危機的始現

1848年,美國經濟在加利福尼亞州大量黃澄澄金礦的支撐下迅速發展,華爾街也因此而登峰造極。

從1850年到1857年,倫敦9家股份銀行的存款增加1.5倍,從1800萬英鎊增加到4300萬英鎊。美國的銀行數從824家增加到1416家,放款業務從44500萬美元增加到68400萬美元。德國銀行數目從9家增加到29家,鈔票發行額增加1倍。法蘭西銀行的放款業務增加了兩倍多,從18億法郎增加到56億法郎。經濟的過熱,愛財的股民們總是抵擋不住股市大漲的誘惑,“火車熱潮”的出現讓他們把錢都扔進了股市。

但到1857年,各種衰退的跡象開始顯現,華爾街上的銀行和經紀商開始破產。1958年秋,美國爆發了貨幣危機,首先是靠空頭支票、出口信貸生存的進出口商大批破產,隨後,銀行紛紛倒閉。一度同紐約爭奪全國金融中心地位的費城,幾乎全部銀行都停止支付。

10月中旬,美國的貨幣危機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上升到60%-10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英格蘭銀行將貼現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破產銀行和有價證券共損失達8000萬英鎊,危機造成的全部損失則高達25000-30000萬英鎊。

在德國的貿易中心漢堡,也因信貸貿易而異常繁榮的交易所一片混亂,數以百計的銀行和工商企業倒閉,貼現率提高到12%。

法國情況相對緩和。從1856年到1858年間破產事件12030起,動產信用公司股票價格下跌64%,達姆斯塔特信用銀行股票價格下跌一半,法蘭西東方鐵路公司股價下跌三分之一。歐洲破產公司的債務總額高達7億美元。

到1858年底這場災難過去的時候,紐約有一半的經紀商破產,而華爾街的一些革命性的變革即將在這短暫的消沉之後來臨。

美國南北戰爭的引爆

1857年的危機全然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的經濟蕭條,僅一年時間,美國的經濟就完全走出衰退的陰影。美國經濟這次危機時間雖比較短,但較以前嚴重得多,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新情況。

近年來,美國媒體流行以紅、藍二色,描述全國50州在總統大選中為哪個黨所得。一個州,如果是投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票,稱之為“紅州”;如果投民主黨候選人的票,則謂之“藍州”。大致來說,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中西部五大湖諸州、西海岸加州、奧瑞崗州和華盛頓州,為傳統上的“藍州”;其它的南方各州,則多為“紅州”。在總統大選中,以紅、藍二色來判定某州將為何人所得,雖說不能達到百發百中,屢試不爽,但也總是“八九不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