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的南北戰爭時期,也可謂之“紅色”和“藍色”的對立。眾所周知,美國獨立前就存在著“一國兩製”的局麵,即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南方的奴隸製種植園經濟。雖然都同屬資本主義經濟旗下,但卻有很大差異,且存在著尖銳的利益衝突。
19世紀中期,北方資本主義方興未艾,新英格蘭和五大湖地區大批新興企業(如礦山、鋼鐵企業、冶金企業、燃料企業)的新建和機器製造、紡織等行業的出現,急需大量工人;南方各州種植業中雖然擁有大量黑人奴隸,是流水線上絕好的人選,可是沒有人身自由。北方資本家看了幹瞪眼,不能大張旗鼓地“高薪聘請”,隻好小打小摸地偷偷雇上幾個。這樣一來二去,奴隸製的存廢問題成了南北方鬥爭的焦點,為此,南北雙方爭論得麵紅耳赤,這個國家似乎生活在了活火山口上。隨著美國疆土不斷擴展,新的疆土實行奴隸製還是實行自由雇傭製逐漸成為公共話題。
1860年11月,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利益的共和黨人林肯,依靠人民的支持在總統選舉中獲得勝利。林肯反對奴隸製,認為奴隸製與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格格不入,並且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但他反對立即取消奴隸製,反對幹涉南方諸州現存的奴隸製度,他隻要求限製奴隸製向西部擴展,尤其反對用暴力手段去推翻南方奴隸製度。但是,林肯的當選,對南方奴隸主來講,仍然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林肯一上台,必將行使總統權力,反對奴隸製的擴張,南方奴隸主把奴隸製擴展到西部的希望將化為泡影,他們決定作最後的掙紮,發動叛亂,脫離聯邦。所以林肯當選總統,成為美國內戰爆發的導火線。
1861年2月4日,南部種植園主成立“美利堅諸州同盟”,定都裏士滿,公開發動叛亂。4月12日,叛軍炮轟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港的薩姆特要塞,內戰正式爆發。南方有11個州參加叛亂。
當然,這場爭鬥以“紅州”的失敗而告終。北方製造業從此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從而引發了100多年的現代工業大發展和空前的繁榮。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大都市如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全集中在新英格蘭和五大湖區的原因。
奴隸製的廢除
1441年,葡萄牙人貢薩爾維斯率領一艘船沿非洲西海岸向南繞過布朗角後上岸,從那裏帶走10個黑人回到歐洲,開啟了罪惡的奴隸製。15世紀中葉--19世紀末葉,隨著哥倫布對美洲的發現,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非洲擄走大批黑人,將其遠程販運到美洲等地,這就是血腥的奴隸貿易的源頭。
北美殖民地的發展急需大批勞動力,黑人奴隸製成為保證其發展的直接原因。從1686年到1786年的100年間,約有25萬非洲黑人被販賣到英屬北美殖民地。奴隸販子、種植園主和資本家把黑人視作牟取暴利的工具,這些黑人奴隸就如同農奴主飼養的牲口,過著非人的生活,沒有人身自由。
美國人趕走英國殖民者之後,建立了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但“自由人”與“奴隸製”並存的“一國兩製”的局麵並沒有打破。在南方各州的種植園中,主要產品棉花的產量相當於當時世界總產量的3/4,整個歐洲的紡織業幾乎全靠美國來供應棉花。種植棉花需要大量勞動力,而黑人毫無疑問是最廉價的勞動力。為追求最大利潤、追求金錢,南方的奴隸主們瘋狂地擴充奴隸製,到1860年,美國黑人奴隸已從建國初期的60萬人增加到400萬人。
奴隸是資本主義最底層的存在,他們永遠幹著一切最苦最累最髒的活,還經常遭到奴隸主的毒打。他們像牲口一樣在市場上被買賣,有時還戴腳鐐在種植園裏摘棉花。是的,他們算不上人,因為他們沒有人的權利。在奴隸裏,不隻沒有姓,連名也沒有,有的隻是冰冷的數字(烙在手臂上的身份證明)。奴隸幹著最累的活,卻吃著最粗糙的食物,常常半夜被餓醒。至於那些在農田、礦山和磨坊幹活的奴隸的處境,就更悲慘了。他們勞動的時候帶著腳鐐或鎖鏈,晚上在地牢一樣的屋裏睡覺。開礦的奴隸,礦坑往往就是他們的墳場。由於帶著鐵鏈幹活,發生山崩或塌方的時候,躲避不及,就成十成百地被壓死在裏麵。這種野蠻殘酷的製度激起了黑奴的強烈反抗。黑奴們逃離種植園、殺死監工、焚燒種植園,甚至舉行武裝起義。同時,北方各州也掀起轟轟烈烈的廢奴運動,廣大工人、農民、黑人和有良知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紛紛投入這一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