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1873年——世界重工業的噩夢(1)(1 / 3)

19世紀中期,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飛速發展,同時也迫切需要補充新的血液,這就好比要想果實長得又快又大,就要不斷的給它澆水施肥。想要工業發展碩果累累,做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是最好的養料,新的技術革命無疑成為催生婆。

在19世紀下半葉,以電力的發明和使用為主導,誕生了托馬斯煉鋼法、蒸汽渦輪、內燃發動機、汽鑽、裁截機、發電機、電動機、遠距離輸電、電燈、電車、電話、無線電以及從煉焦煤中提取氨、苯和人造染料等一係列新技術和新設備。這些新技術、新設備的利用和普及,推動了冶金、采煤、機器製造等原有重工業部門鳧趨雀躍地發展,電力、電器、化學、石油、汽車和飛機製造等一係列新興的重工業、化學工業部門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和興起,促進了工業生產的迅速增長。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實現了工業化。

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的進一步調整,產業現代化運動在世界許多國家興起,一些經濟發展緩慢的國家也先後實現了經濟起飛。

在科技革命不斷興起的潮流中,隻有善於把握和抓住機遇,才有可能趕上時代的發展,或後來居上,反弱為強。在這次上升期中,美國抓住了時機,經濟實力逐漸趕超英國,成為這次經濟賽跑中的冠軍。世界經濟重心也從英國轉移到了美國,世界經濟格局也由此發生重大轉變。德國也超過英國的發展迅速,奪得了第二名,英國和法國則因工業發展相對緩慢而屈居第三和第四位。俄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形勢也有明顯的提高。對世界其它國家而言,高科技革命的興起給它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更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但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追逐利益的力也是永不止息的。美、德兩國的經濟高漲因之也免不了投機泡沫。特別是美國,是在英國資本的刺激下膨脹起來的。1873年危機之前,資本家為了大規模修建鐵路,開辦工業企業等,大量追加生產資料,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高漲。投資和生產猛烈擴大,市場需求遠遠跟不上增長,結果便是企業破產,生產急劇下降,失業人數增加,工資降低,經濟蕭條。美國鐵路建設由景氣轉為萎縮,各國停止了對美國的資本輸出,美國紐約對工業界的撥款也停止了。缺乏貨幣支持的經濟增長,像斷了線的風箏一路往下跌,美國人一時呼天搶地,雖然這樣的消息在經濟危機的今天來看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在當時,恐怕觀者還是要扶一下眼鏡。

電氣時代的重工業大發展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科學家們對電力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發明了一係列的電氣化機器。電力開始被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電力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係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這是人類曆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從此人類社會由“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初,美國已是一個有較好基礎的農業國。南北戰爭前,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3.8%。在電力的推動下,1870年起美國工業產值開始超過了農業產值,占64.4%,其中輕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很大。在農業、輕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強有力推動下,美國的重工業在南北戰爭後的三十多年間有了長足的發展。

德國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它因70年代初普法戰爭的勝利,奪得了法國的重要工礦區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50億法郎的巨額戰爭賠款,從而大大增強了德意誌帝國的經濟基礎,並掀起了一個“濫設企業”的熱潮。

19世紀70年代,國際競爭的加劇更使德國依賴先進技術,德國的企業主把先進技術當作發財致富的手段,十分注意科技情報,對新技術、新發明很敏感。一旦國外有了新的發明和創造,隻要是德國需要的,德國企業主就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派出工業間諜把情報弄到手,動作之快令人吃驚。例如,1856年柏琴偶然發現品紅染料,當各國科學界還在驚愕疑惑之時,德意誌新工業界大亨們就已經生產了。1879年,托馬斯堿性襯裏手爐發明後不久,這一技術就在德國各地推廣,使得原來的冶煉工程師束手無策的洛林磷鐵礦成為工業鋼鐵的主要來源,這一冶煉技術在德國的推廣,極大地推動了鋼鐵工業及重工業其它部門的發展。因此,威斯特伐利亞的鋼鐵企業主在采用新技術和新發明成果方麵比任何外國競爭對手都快得多。正因為這樣,科學技術推動近代化的力量在德國表現比英、法兩國要突出得多。從1867年至1873年,德國建成了近100座煉鐵爐,煉焦設備也由920個增加到1720個。德國的生鐵產量,從1866年的100萬噸,增加到1873年的200萬噸;鋼產量從1866年的10萬噸,增加到1874年的16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