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1873年——世界重工業的噩夢(1)(2 / 3)

英國的重工業在這個時期也獲得較快的發展。煤產量從1868年至1873年連續增長5年,從1.05億噸,增加到1.31億噸,增長了25%;生鐵從1866年至1872年持續增長6年,從459.7萬噸,增加到685萬噸,增長了49%。英國資本還大量參與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鐵路建設,並向這些國家出口生鐵、鐵軌、機車車輛和鐵路建設所需的機器,從而帶動了國內重工業的發展。

法國在這個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高漲中表現乏力。在普法戰爭之前,它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已經開始下降。普法戰爭之後,由於重要工礦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德國,不僅使得法國的棉紡織業的發展受到較大影響,而且因煤、鐵等資源的喪失,抑製了重工業的發展。但由於70年代初的農業豐收擴大了市場購買力,因此1873年上半年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

俄國在1861年農奴製改革後,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迅速發展,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圍繞著創辦工業企業和修建鐵路等,也掀起了“企業濫設”的高潮。

總之,在70年代初的資本主義經濟高漲中,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各國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的使用,鋼的產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麵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重工業建設的發展,導致了固定資本投資熱潮,“濫設企業”成為一種國際現象。隨之而來的則是生產能力的盲目擴大,超越了市場的容納能力和廣大群眾的購買能力,終於導致了一場不可避免的生產過剩危機。

飛速延伸的鐵路帶來了什麼

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掃除了南部奴隸製的障礙,擴大了南部對北部工業品的需求,也加快了西進的步伐,鋪設新的鐵路線仍然有著誘人的利潤前景。但是美國經濟每年的產出隻有130億美元左右,而美國鐵路的總投資就高達100億美元。聯邦政府為了籌措資金來發展鐵路建設,製定了很多有利措施吸引私人投資和外國資本。美國私人資本在修建鐵路項目上創造的財富效應很快就吸引了大量歐洲資本的流入,歐洲追逐利潤的剩餘資本推動了美國第二輪鐵路建設的高潮。

從1850年到1873年20多年間,美國修築鐵路所需資金中,來自英國、法國、荷蘭和德國等其他國家的境外資金的投資額占到50%,州和地方政府的投資隻有25-30%。在豐厚的資金基礎上,美國鐵路建設得以飛速發展,到1870年營業裏程達5.3萬英裏,1880年超過9.3萬英裏。到1900年,美國鐵路營業裏程為19.3萬多英裏。尤其是在這期間,美國建成了橫貫大陸的五條鐵路大動脈,即:聯合太平洋鐵路(1869年)、北太平洋鐵路(1883年)、南太平洋鐵路(1883年)、聖塔菲鐵路(1885年)和大北鐵路(1893年)。這樣,美國在幾十年之內,就建成了一個連接南北、橫貫東西、溝通城鄉的龐大鐵路網。鐵路線的不斷延伸,周邊城市日益繁華,新的工廠不斷落成,成為領跑地區經濟飛速發展的“小巨人”,極大地推動了工、農、商等各行業的發展。

英國是最早出現鐵路的國家,從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是英國鐵路的快速發展期,鐵路營業路程由1350公裏增加到35165公裏,增加近25倍。鐵路在速度、運量、成本等方麵的技術經濟優勢使英國的內河航運黯然失色,很快確立了在運輸市場中的“霸主”地位。

在鐵路建設和美、德兩國繁榮的帶動下,英國經濟也擺脫了上一輪危機的陰影。從1868年至1873年,英國鋼鐵出口值增加一倍多,從1760萬英鎊增加到3770萬英鎊,煤出口值從540萬英鎊增加到1320萬英鎊,但紡織品增加較慢,從7970萬英鎊增加到9420萬英鎊。但英國國內市場擴展緩慢,英國工業嚴重依賴國際市場。不過,雖然英國經濟已讓出第一的位置,但其規模仍不可小視。1970年時,英國的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5%,生產生鐵占50%,鋼產量所占比例更高,而英國的棉花消費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德國從19世紀70年代起出現了全境範圍內的築路高潮,鐵路裏程由1870年的18560公裏增加到1890年時的41818公裏,其總裏程為西歐和中歐之冠。

在19世紀下半葉的幾十年當中,法國鐵路也有了迅速的發展。1870年,法國鐵路營業裏程約為1.6萬公裏,到1900年,鐵路營業裏程已達3.6萬多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