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日本等國也都加緊了鐵路建設的步伐。俄國在1837年才有了第一條鐵路,但到1870年,鐵路裏程已達6400公裏,而到1900年時則猛增到5.3萬公裏。日本建設鐵路的曆史更晚,1872年日本開通第一條鐵路,1900年鐵路裏程也已增加到6000多公裏。
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是世界鐵路發展的高潮期,截止到1900年時,全世界鐵路營業裏程超過65萬公裏,而到20世紀20年代則已增至127萬公裏。鐵路的發展得益於工業快速發展所引起的巨大運輸需求,同時,鐵路的快速發展也為工業和整個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運輸保證。對於大多數國家,隻有鐵路才是使它進入世界市場的工具。因此,環繞世界的鐵路網的初步形成,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國的興起
當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民族國家之際,歐洲大陸中部的一片國土始終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這就是德國。當拿破侖的軍隊在1806年悍然入侵時,這個所謂的帝國根本無力抵擋,帝國中兩個最大的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遭遇慘敗,普魯士還被迫割讓了一半的國土,支付1.5億法郎戰爭賠款。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轟然解體,對分裂有著痛苦記憶的德意誌人在思索中呼喚著一個統一的國家。
當這片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複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誌詩人席勒的一聲感歎:“德意誌?它在哪裏?我找不到那塊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則幹脆地說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裏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裏是普魯士。德意誌在哪裏?這個曆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顆德意誌的心靈。
特定的曆史環境必然出現特殊的曆史人物,被譽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登上了曆史舞台,他在歐洲列強環飼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準備後,最終以三場對外的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至19世紀70年代,德國已是歐洲中部最大的國家。但英明的俾斯麥雖建立了龐大的軍隊,卻從不用於擴張領土,這為德國贏得了重大的發展機遇,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作為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當英國工業革命接近尾聲時,德國的工業革命才剛剛開始。早在19世紀30年代,便是德國這片土地起步工業革命的時期。與工業革命早期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德國的工業革命也是從紡織工業開始的。然而,這一時期德國紡織業與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較,仍顯得很落後。德意誌帝國建立前夕,普魯士、薩克森、巴伐利亞、巴登等地的工業革命已經基本完成。在工業革命中,鐵路建設對德國的工業擴張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以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迅速轉向以鐵路建設為重點的重工業,通過鐵路建設來帶動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是德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後來居上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革命,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保證,可是,飽經風霜的德國根本沒有多少積蓄可用,不能像英、法這樣資本雄厚的國家一樣大手筆的進行改革。為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麵,德國通過創製股份公司與股份銀行等新的管理渠道,來籌集分散流動的社會資本。1846年,普魯士政府將柏林的皇家銀行轉變為普魯士銀行,並賦予它發行紙幣的權力,當德意誌帝國建立後,它便轉變為中央銀行。
德國的銀行係統與企業保持更為密切的聯係,雙方共同參與企業發展,互相促進。德國銀行不僅為企業提供長期貸款,甚至直接參與創辦企業,這對本國工業發展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支持。從1850到1859年,德國成立的股份公司高達251家。德國的一些大銀行,如1851年成立的貼現公司、1856年成立的德意誌信貸銀行等都創設於這一時期。
至1870年,德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已經達到13%,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法國的10%,進入世界先進工業國家的行列。同期,英國和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2%與23%。
1871年,德意誌帝國建立,從法國手中獲得阿爾薩斯及格林地區後,使德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又增加了寶貴的鐵儲備。而且,從工業革命一開始,德國就擁有比英國更有效的新式機械。此外,德國政府還通過建立運河網與鐵路網,並提供關稅保護和津貼,以及製定出能培養訓練有素的科學家與技師隊伍的教育體係,為完成以電氣化為核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1914年,德國在鋼鐵、化學和電力工業方麵,超過了歐洲其他所有的國家,並在采煤與紡織工業緊隨英國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