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1873年——世界重工業的噩夢(2)(1 / 3)

德意誌從瀕臨亡國的絕境發展成一個令人矚目的強國,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高度重視對國民素質的培養,並以此作為國家振興的基礎。戰勝法國並俘虜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就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在19世紀中期的普魯士鄉村小學裏麵,已經有了相當規範的教學掛圖,學生學習世界地理,能夠看到中國長城的樣子,能夠了解非洲人的生活。他們上學全部免費,如果不去上學,每天則會受到三個銀幣罰款的懲罰。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的國民便有了更多的發明創造,並掀起了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1851年到1900年,德國取得了202項重大科技成果,僅次於美國。

德國的強大雖姍姍來遲,結果剛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驚。因為它在人口總量、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以及鐵路線裏程等等方麵,都遠遠超過了法國,在歐洲僅次於稱霸了一個世紀之久的英國。

膨脹的信心和無盡的欲望,使德國不安於在傳統的國境內安枕,於是它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它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極大的破壞,給全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同時它也傷害了自己。

引信在維也納交易所點燃

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樣一點,就是每一次經濟恐慌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但都有一個相似之處,即它們都緊接著一段表麵上的繁榮期之後發生,將繁榮的景象從天堂拉回地獄,從而暴露出這種繁榮的泡沫成份。這種規律屢試不爽,時至今日亦然,每當我們發現可以不必通過艱苦緩慢的實幹,就能輕鬆大發其財之時,就可以十拿九穩地斷言,恐慌時期即將來臨。

但大多數普通百姓不這麼認為,在股票價格一路瘋長的時候,在物價一路飆升的時候,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會頭腦發熱,將自己僅有的一點富餘的錢也投入股票,投入基金或者囤積居奇,也許第二天還能沾沾自喜,第三天也許喜不自勝,如果這時還不出手,那麼第四天可能就開始惶恐不安,第五天則手足無措,第六天已無可奈何。

從1869年到1873年,美國的鐵路建設可以用狂熱來形容,高潮一浪高過一浪,投資從20億美元增至40億美元,其後的建設總裏程更是比今天的中國鐵路總裏程還多。但是很多鐵路公司隻以完全人為的資產評估為依據來發行新股票,既然是鐵路公司主持下的“人為的資產評估”,那麼勢必會憑空抬高價格,以便為自己創造利益,因而股票摻雜了不少水分,這也就是所謂的“摻水股”。

對於“摻水股”這一說法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流傳甚廣。有個販賣牲畜的美國小商人,他從當地農場上買到牲畜,然後把它們趕到紐約市場上去賣給屠宰場,以賺取其中的差價。有一次他賣完牲口,這個人突然想到了一個賺錢的好主意。他在頭天晚上讓牲畜吃了很多鹽,但一直不給它們水喝,次日早上去往紐約的路上有一條小溪,他將渴極了的牲口趕將過去,這些牲口便一頭紮進小溪狂喝起來,結果每頭牲口都喝了很多的水,體重也立刻增加了很多,然後這個美國人迅速把它們趕到紐約市,在那裏仍把它們按斤論兩地賣給屠夫,結果自己從中賺的錢也變多了。據說這個故事也是“摻水股”(watered stock)的來源。

美國的鐵路股票也就像這個故事中的牲口一樣,一肚子都是水。1872年之後,美國新建鐵路線的增長速度開始放慢,鐵路股票這些“牲口”也到了被“屠夫們(鐵路公司、莊家、個別股民)”宰掉的時候了,於是一刀下去,肚子裏的水被放出來,實際斤兩漸漸顯現,參與者大呼上當,但有什麼辦法?賣牲口的人早已溜了。

而市場的具體表現是股票行市開始下跌,金屬和金屬製品的價格也開始下跌,人們的車輛購買力下降。美國鐵路建設狂熱時的經濟景氣轉為經濟萎縮,從而觸發了資本主義世界金融交易所的危機。

不過,危機的引信並非在美國引發,而是首先在維也納點燃,因為這裏的人們的創業活動帶有更大的投機性。在1870年到1873年上半年期間,在奧匈帝國共有528次創業活動和證券發行,其總額達到25億弗羅林(奧匈帝國貨幣),貪財好利的商家濫設了各種為攫取投機利潤的銀行和建築公司。所以相對而言,這裏的“牲口”比美國的“牲口”喝的“水”更多,肚皮都快撐破了,終於在1873年5月9日這天,維也納交易所這頭“牲口”再也支持不住,開盤便陷入極度混亂之中,一天之中所有股票幾乎都貶值了一成,市值蒸發了幾億盾,因而被稱為“黑色星期五”。

接踵而來的是企業大批破產,社會信用體係癱瘓,有價證券交易的停止,奧匈帝國經濟由此陷入深淵。1873 年在維也納開盤交易股票的294家股份公司中,有135家宣告破產。維也納股市全麵崩潰,這一被稱為“黑色星期五”或“維也納股市暴跌”事件直接導致了當時許多商家破產,人民百姓本來不富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一場以金融動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正悄然籠罩著歐美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