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危機期間的投資擴張隻能意味著生產能力的進一步過剩,從而意味著更大規模危機的來臨。1878年10月,負債1200萬英鎊的格拉斯哥銀行倒閉,隨之,負債500萬英鎊的西英格蘭和南威爾士銀行宣告破產。於是,英國經濟落入了更深的蕭條。1879年,英國鑄鋼生產能力為300萬噸,實際產量隻有100萬噸,每噸蘇格蘭生鐵的價格從1872年的102先令降至47先令。紡織工業也在劫難逃,1878年秋,大型紡織廠蘭開夏20%的紗綻和織機停工,60%隻能部分開工。
德國剛剛從衰落的廢墟上站起來,強烈的民族意識讓它吸收天地精華而茁壯成長,健碩的身軀有力地推動起德國經濟這輛小車,快速追趕跑到世界經濟前沿的國家。不過,雖然德國在此時興起,但危機對德國的打擊卻十分沉重,世界經濟危機這個惡魔的再次重生一下打爛了德國經濟體係,尤其重工業受傷最深。
在德國,危機的到來使得迅猛發展後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生鐵產量連續三年下降。危機爆發前的最高產量為224萬噸,1876年降至185萬噸,一直到70年代末,產量才達到並超過危機前的水平。工業生產總指數由危機前的最高點到危機時的最低點下降了6.1%,工業產量總指數到1876年才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煤的產量下降了1.4%,生鐵產量下降了17.6%,鋼產量下降了2.9%,糖產量下降了11.9%,棉花消費量下降了9.9%。美國於1873年9月爆發了危機,在危機期間,煤產量下降了9.1%,生鐵產量下降了27%,石油產量下降16.3%,棉花消費量下降9%,批發價格總指數下降了19.1%。克虜伯等大工廠解雇了25%-35%的工人,直到1879年和1880年,車床的開工率還隻有30%。輕紡工業在這輪發展中受到冷落所以前進緩慢,正因為如此所受到的打擊也就比較輕。農業卻遭受沉重打擊,隨著水陸運輸的暢通,美國、東歐和印度的糧食大量輸入使得糧價大幅下跌。
1873年危機是19世紀資本主義危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它不僅波及範圍廣、規模大,而且持續時間長,從1873年開始到1879年結束,曆時7年。和以往一樣,危機都促成大批中小企業破產,加速先進技術的開發和采用,提高生產集中或壟斷程度。隻是這次危機持續時間長,物價下跌幅度大,走向壟斷的過程更加自覺。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加等壟斷組織形式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
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
1873年美、德陷入危機後,兩國政府都大大提高了貿易保護水平,作為擺脫經濟危機這個魔鬼的措施。美國實施高關稅政策,特別是加強了對紡織工業和鋼鐵工業的保護。與此同時,壟斷組織廣泛出現,成為非國家的貿易保護力量。在高關稅和其他措施的保護下,美國強勁的國內需求成為重工業和輕紡工業的發展動力,主要工業部門的競爭力迅速提高。1878年英國危機加深時,英國製品對美國傾銷能力已經大大削弱了。
這次危機也使德國決定性地放棄自由貿易政策的殘餘。由於外國農產品的傾銷使地主階級的收入下降,地主和工業資本家第一次在提高關稅上達成一致意見。為抵製英國鋼鐵製品進入,德國鋼鐵工業家聯合各行業企業主,成立德國工業家中央聯合會,要求提高關稅。俾斯麥也積極推動,他希望用高關稅來增加稅收,增強帝國財政和軍事力量。這樣,高關稅就成為德國上下一致的利益所在。
美、德兩國先後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成為世界潮流,除英國外,其他各國都紛紛轉向。此後,美、德等各國競爭力不斷增強,其國內市場越來越多地為本國工業所占領。
壟斷組織的大發展
1870年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興起,使得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要求的資本也越來越多,於是股份公司這種早已出現的集資經營方式開始得到廣泛的發展。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資本與生產迅速地集中了。此外,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種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也同樣符合企業在社會上的競爭。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也加速了大資本吞噬小資本的進程,生產的集中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由於大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得多,因此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的必然是設備精良、經營管理有方的大企業。它們在發展成為壟斷組織後,使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良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所能提供的條件,使科學技術的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從而取得新的成果,運用於生產之中。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