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的經濟危機使許多中小企業破產,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的集中,於是壟斷組織較多地發展起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地發展起來,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1.美國興起“托拉斯”
美國的壟斷組織主要采取托拉斯,它是由若幹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或產品有密切聯係的大企業合並組成的壟斷組織,也是最高級的壟斷組織形式。這同美國工業生產的集中程度有很高的密切聯係。
美國的許多企業是在采用當時最新技術的基礎上建立的,創業之初規模就很大。它們在競爭中擁有優勢,很快擠垮了技術落後的中小企業,把生產集中到自己手中。這樣,同一部門的少數大企業為了壟斷銷售市場和加強競爭能力,又進一步采取合並的形式組成“托拉斯”,確立了它們的壟斷地位。1904年,產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約有1900個,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占工人總數的25.6%,它們的產值占總產值的38%。美國出現的第一個托拉斯是1879年成立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它在建立之初就掌握了全國石油的90%,是美國最大的壟斷組織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美國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04年,美國共有318個工業托拉斯,擁有全部加工工業資本額的40%。美國的各重要工業部門都已被一兩個或少數幾個大托拉斯所壟斷。
2.“卡特爾”出現在德國
壟斷組織在德國的發展程度僅次於美國。由於在德國農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國內市場十分狹小,作為較晚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在擴大國外市場方麵又麵臨激烈的競爭,因而解決銷售市場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雖然德國在生產集中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大企業,但還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這些條件使得在產品銷售上進行壟斷聯合的“卡特爾”成為德國壟斷組織最普遍的形式。1857年德國出現了第一個卡特爾,到1870年增加到6個。187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卡特爾迅速增加,1879年已有14個,1890年猛增到210個。在19世紀末的高漲和1900--1903年的危機期間,壟斷組織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05年卡特爾已發展到385個,壟斷組織遍及采煤、冶金、電氣、化學、食品等工業部門。
20世紀初,卡特爾開始向高級形式--擁有統一銷售組織的辛迪加發展。與此同時,在一些主要生產部門還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世紀初壟斷組織已成為德國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1907年,擁有50個工人以上的大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總數占工人總數的39.4%,占有的蒸汽馬力和電力分別高達75.3%和77.2%。特別是重工業和運輸業中,許多往往被一兩個壟斷組織所支配。1910年,萊茵-威斯特法利亞煤業辛迪加的煤產量超過全國的一半以上。德國鋼業聯盟和鐵業聯盟壟斷了全國鋼鐵產量的98%。電氣工業基本上被電氣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兩個集團控製,航運業則集中於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意誌航運公司手中。
3.英國壟斷組織的不平衡
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的發展速度緩慢,占優勢的紡織業等舊工業部門的生產集中程度較低,以及擁有龐大的殖民地為資產階級帶來高額利潤等因素的影響,壟斷化的進程比較緩慢,壟斷組織的發展程度也比美、德兩國要低。就壟斷組織的形式而言,由於英國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在銷售方麵較少實行聯合的辛迪加和卡特爾。它的壟斷組織一般都是經過激烈的競爭,由若幹家大企業合並改組為大股份公司,並進行一係列兼並活動後形成的生產上的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