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組織在各工業部門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重工業方麵,特別是新興工業中發展較快,壟斷程度也較高,並開始出現跨部門的壟斷聯合企業;在輕工業方麵,特別是在棉紡和棉織這兩個部門中甚至尚未形成壟斷組織。而在生產比較集中的棉線和染整業中也出現了壟斷組織;為了抵製美國煙草公司的傾銷,英國的製煙大企業也於1900年合並成帝國煙草公司。
4.法國壟斷過渡期
法國向壟斷階段過渡時,工業生產的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法國中小企業比重很大,工業生產集中程度比較低,因而在壟斷組織的發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國和德國。同時,它也沒有形成某種比較突出的壟斷組織形式,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國都有所發展。法國的壟斷組織首先發生在重工業部門,特別是冶金工業以及與冶金工業密切有關的部門。
5.俄國流行“辛迪加”
俄國資本主義起步雖晚,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開始進入壟斷階段。在俄國,辛迪加是壟斷組織的一種主要形式。這是因為重要工業企業一般都分別掌握在不同國別的資本家手中,它們在生產上不易聯合組成托拉斯;但是由於政府大批訂貨和實行保護關稅政策,國內工業品價格大大提高,資本家在爭奪訂貨數額和瓜分國內市場方麵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辛迪加正是分配訂貨和瓜分市場的有利形式。於是它們便組成辛迪加加以調節彼此間的矛盾。早在19世紀80年代,俄國就出現了鐵釘、鐵絲工業的辛迪加。但壟斷組織的廣泛發展是在1900至1903年的危機以後。
20世紀初,在鋼鐵、采煤、采礦、機器製造部門中,相當大一部分企業都為辛迪加所控製。1904年建立的“煤炭公司”辛迪加,控製了頓巴斯煤區產量的75%。橡膠辛迪加幾乎控製了全部橡膠的銷售;製糖辛迪加壟斷了全國90%以上的食糖生產;1912年建立的煙草辛迪加,控製了全國75%的煙草生產。
俄國的辛迪加和其他國家的辛迪加相比,帶有某些半封建的特征。例如,糖業辛迪加就是由製糖工業資本家和種植甜菜的大地主共同組成的;烏拉爾“克羅夫羅”辛迪加的成員即是一些擁有幾十萬俄畝土地的大領主。這樣的壟斷組織往往采用一些帶有封建性的剝削形式和管理方法。
6.日本“康采恩”式壟斷
日本經濟發展水平雖然比歐美先進國家落後得多,但它的近代工業一開始就操縱在得到政府特殊保護與扶持的少數特權資本手中。這類特權資本原來就廣泛從事商業、金融、運輸、工業生產等各個部門的活動,以後它們又在對外侵略戰爭和殖民掠奪中膨脹起來,很快便轉化為壟斷資本。它們大多采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等財閥。
在工業生產集中並形成壟斷的同時,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也達到很高的程度。隨著銀行資本的集中與壟斷,它們控製了全社會工商業的經營,並在此基礎上開始與工業資本相融合,形成所謂“金融資本”。在比較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德國,金融資本形成的過程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這些國家,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一些資本家缺乏創辦這類企業的資金,於是銀行的貸款成為它們所需要的重要來源,這就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結合。如美國的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銀行集團不僅統治著美國的整個銀行業,還是擁有成百家工業企業的巨頭。
壟斷組織作為獨占生產與市場的經濟聯合體,必然會帶來停滯和腐朽的趨勢,但作為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它的出現卻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的。
美國危機噩夢的結束
這時的貿易保護主義對各國走出危機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別是美國。除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外,帶動美國走出1873年的危機的,是鐵路建設的又一個高潮。在美國,這次危機擠破了泡沫,降低了建設費用,提高了技術水平,這樣,向遼闊的中西部和遠西部進軍的鐵路又可以重新開工了。從1879年到1883年,美國共建成鐵路近5.3萬公裏,約占同期世界鐵路建築量的50%,重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則增加了一倍,鋼鐵工業的技術水平開始與英國並駕齊驅。但是,美國鋼鐵工業仍不能滿足鐵路建設的需求,仍然需要大量進口英國鋼鐵,甚至開始進口一部分德國鋼鐵。於是,美國再次成為世界經濟走向繁榮的龍頭。蕭條期間,美國的托拉斯大規模發展,遍及鐵路、石油、食糖、肉類加工、煤、酒等產業,市場價格逐漸止跌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