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自從脫離蒙古金帳漢國的統治後,在幾百年的時間裏,由一個並不大的莫斯科公國成長為地跨亞歐麵積達2280萬平方公裏的龐大帝國,持續不斷的擴張能力讓人驚歎,因為俄羅斯的擴張野心是其它國家難以做到的。
19世紀前的俄國是落後的農業國,19世紀初,俄羅斯險些被拿破侖滅國,但憑著睿智的統帥、英勇的士兵、廣袤的國土和寒冷的氣候,它奇跡般地打敗了拿破侖的大軍,並在之後的十幾年內迅速發展成一個歐洲強國。
俄羅斯國土遼闊,東西方向橫跨11個時區,鐵路始終被視為國家領土的標記和象征,起著聯結各部分領土的紐帶作用,因而俄羅斯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各個時期都非常重視鐵路的發展。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伴隨工業革命的展開,俄國掀起了鐵路建設高潮,鋪設了2.26萬公裏的鐵路。鐵路的發展又帶動了冶金、煤炭、機械製造等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全國工業體係的建立,推動了城市化進程。頓巴斯的煤、巴庫的石油、南方的冶金業的進展都非常大。作為一個剛剛擺脫農奴製羈絆的後起國家,俄國以極快的速度跨入了帝國列強的行列。到90年代末,俄國的生鐵和鋼產量已超過法國居世界第四位,鐵路線的長度也僅次於美國。俄國很快在世界麵前站住了腳跟,並很快把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化國家。
俄羅斯詩人丘切特說過這樣一句話:“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羅斯,用一般的標準無法衡量它,在它那裏存在著特殊的東西。”俄羅斯以東西方融合的智慧加上強健的體魄以及永不消減的貪婪,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在力量相當的情況下,能謀取利益的最大化,占據戰略的主動地位,俄羅斯七百多年持續不斷的擴張,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近代化過程中與歐洲諸國的合縱連橫,更是玩耍的得心應手,於是它終成了一個麵積、規模、軍力、現代化和綜合國力都很強的國家。
日本的崛起
日本是在特殊的曆史條件下進入資本主義階段和開始產業革命的。在1868年後,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從這時起,日本就換了模樣。
“明治維新”後日本主動迎接世界列強主導的全球化,第一次走上“脫亞入歐”型崛起之路時,歐美先進國家已經完成了產業革命,並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為了避免淪為歐美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的維新改革宗旨很明確,即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在改革落後的封建製度的同時,從增強軍事力量和培植資本主義經濟出發。
1868-1885年間,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經營的軍工廠和礦山的基礎上,日本引進英國等西方先進國家的技術設備,聘用外國專家和技術人員,建設了一批兵工廠、采礦場,以及以生產紡織品、水泥、玻璃、火柴為主的民用“模範工廠”。這批官營工廠企業的建立,標誌著日本產業革命的開始。
進入19世紀80年代以後,明治維新各項重要改革陸續完成,政局也日趨穩定。為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日本在1880-1885年整頓了貨幣,穩定了通貨,還大規模地引用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這為促使私人向工礦業投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880年後,明治政府廉價地向私人轉讓官營模範工廠,出現了私人創辦和經營近代企業的高潮,產業革命進入了迅速展開的新階段。1884-1893年的10年間,工業公司的資本增加了14.5倍;1893年擁有10個工人以上的工廠已達3019家,其中使用機械動力的675家,職工38萬人,產業革命已逐漸擴展到每個主要工業部門,重點也從過去以官營軍事工廠為中心的重工業轉移到以私營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1885-1894年,紗錠生產量就增加了5.8倍。到1890年,日本就從棉紡織品進口國變成了棉紗出口國。
但是,日本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一開始就沒有穩固的基礎。發展工業的資金來源,大部分靠農民繳納的地租和地稅,進口機器設備主要靠出口生絲的收入,工業品的市場也主要依靠占人口70%的農民。而農業是沿著半封建的小農經營的道路發展的,廣大農民長期呻吟在高額地租和地稅的壓榨之下,生產和生活水平都極為低下。工人大部分也是農村來的打工者,薪水很少,並受著資產階級嚴重的盤剝。落後的農業、狹小的國內市場同迅速發展的大工業之間的重重矛盾,使剛剛發展起來的紡織工業,在1890年就陷入了生產過剩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