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1900-1903年——日俄的第一次重感冒(2)(1 / 3)

這場危機戲劇性地展示了英國和德國你消我長的競爭地位。德國鋼鐵工業的技術先進程度、生產集中程度都高於英國,而且采取鼓勵輸出、限製輸入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德國鋼鐵大量出口英國,並占領英國的海外市場。1900年到1902年,德國黑色金屬的淨出口增長3.5倍,從1900年的淨出口71.5萬噸,增長到1902年的320.9萬噸。與此同時,英國黑色金融進口額在1900年到1904年期間增加了62%。這就使德國能夠盡早擺脫危機,而英國的危機則被延長了。

麵對強大的競爭對手德國的崛起,麵對世界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潮流,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開始動搖了。英國內閣以張伯倫為首的集團開始主張恢複保護關稅,取消自由貿易,代之以“帝國國內特惠關稅”。這一主張得到了重工業的大資本家們的擁護,但是,由於英國鼓吹自由貿易日久,以欺人始,以自欺終,這一有利於英國長遠利益的主張並未成為新政策。

美國的危機發生得較晚些,但美國在這次經濟危機中經曆了兩次工業生產下降。當俄國危機出現時,美國鋼鐵行業最先遭到重創,1900年,美國鋼鐵產量達到1018.8噸,占據世界鋼鐵總產量的37%。但這一年也是美國鋼鐵第一次下降,鋼鐵生產減少了30%,建築業減少了1/3。此後,經曆了短暫的回升。1903--1904年,當危機開始在歐洲各國緩解的時候,美國工業生產第二次下降,並達到了最嚴重的地步。成品鋼軌的價格下挫至每噸15美元以下(這個價格幾乎跟白撿一樣),而1878年是120美元一噸。鋼鐵企業的股票也成為崩盤的主要動力!鋼鐵生產削減了51%,鐵路修築量比平均每年減少40%,鐵路機車和貨車的生產減少了33--63%,造船噸位減少了32%,工人失業率高達15%,工資降低20%以上。而在工資降低的情況下,壟斷組織卻趁機哄抬物價,使得房租等生活費用不斷出現上漲。最終,工人的購買力進一步縮小,危機也就進一步延長……

日本的第一次經濟危機

1900年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日本也開始發生經濟危機。明治維新加速了資本主義在日本的發展,日本從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中攫取了2億兩白銀的“賠款”,更使日本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繁榮。這樣,加上歐美各國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發生經濟危機的條件也成熟了。

日本經濟各產業發展不均衡,寄生在地主製下的農戶收入低,以及勞動運動管製下的低工資,使製絲業、紡織業和以此為基礎迅速發展起來的工業生產的國內市場非常狹小,生絲、棉線和棉布等都必須從出口中尋找出路。雖然農戶收入和工人工資水平有所提高,由於人口增加國內市場也有所擴大,但卻跟不上生產規模的擴大。同樣,農業生產雖有所發展,但工業生產發展的更快。結果日本農業難以供給工業充足的食品和原材料,從而不得不依賴國外的進口。

1900年以後,重工業也發展起來了,然而,由於以纖維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發展的更快,所以以機械為首,金屬、染料、藥品等重化學工業製品的進口就擴大了。但由於進口比出口增加的更快,所以貿易收支基本上是赤字,導致了外彙儲備的枯竭,不得不經常采取抑製經濟增長的政策。另外,收支不均衡使日本對外經濟關係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日元的彙率也難以保持穩定。日本國土麵積小,人口密度高,市場有限,必然依賴海外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過於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也使得日本對本幣升值格外敏感。

乍一看,日本在當時更像一個已經邁進了發達國家俱樂部門檻的暴發戶,不過在危機爆發的很多方麵,當年的日本也確實是受傷不淺。危機首先打擊了日本的重工業,使生鐵產量下降了46%,造船業削減了27%,鐵路建築下降了約2/3。

無情的資本市場

1900年的經濟危機也是先前很多投資人的噩夢。這在20世紀初美國人的生活水平狀況中就可以看出:1900年,75%左右的美國城市居民生活在租來的公寓裏,美國的平均薪水是每小時0.22美元,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200美元至400美元之間,處於當時的貧困線下。那時全美隻有6%的人為高中畢業,人的平均壽命為47歲。隻有14%的家庭擁有浴缸。全美隻有8000部汽車,鋪好的路麵也隻有144英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普通家庭將收入的80%用在食物、住房、穿衣等基本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