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1929-1933年——全球經濟大崩潰(1)(1 / 3)

1857年華爾街股市第一次崩盤,當時的美國經濟產值還不足以撼動全球經濟,到了1929年,華爾街的再次胡鬧事件,則讓全球痛苦到了極點。“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裏衝!”這是1929年在紐約大街上流行的一首兒歌,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經濟危機,但這對於美國來說,仍然隻是開始,更嚴重地衰退還在後麵。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對於美國的經濟以及股民來說,這都是最黑暗的一天。上午10點,紐約證券交易所剛一開市,猛烈的拋單就席卷而來。“拋!拋!拋!”所有股票成了燙手的山芋,不計價格、不計成本,隻要拋掉就好,經紀人被“拋”得發暈、交易大廳一片混亂,隨之而來的就是道-瓊斯指數一瀉千裏,股指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股票價格大幅“跳水”,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了金融不穩,人們驚恐萬狀,美國股市轟然崩潰,因此這一天也被稱作“黑色星期四”而永記於美國曆史。此後一周之內,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對於這個黑色的夢魘,所有人都陷入恐慌和怨天尤人之中,但他們沒有想到,這個日子的降臨恰恰是他們自己催生的。

紐約股市崩盤後不久,農產品市場也急劇萎縮,農場主們不得不把生產的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燒掉;一些農場主則把數百萬加侖的牛奶倒進了密西西比河;用棉花做成的華美的毯子也被鋪在公路下麵作了路基……數百萬農場主和農民破產,不得不背井離鄉,更多的人甚至無家可歸,無飯可食,無衣可穿,有病沒錢醫,每個政府救濟點都有大量人員在排隊等待救濟,大量的工廠停工,無數家銀行破產……

而在此之前,美國一直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世界的經濟形勢也是一片大好。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出現極不平衡的繁榮。美國依靠對德國貸款和國內信貸消費繁榮;法國靠巨額賠款和貿易保護取得經濟增長;英國經濟則在國際競爭中衰落,經濟停滯;脆弱而缺乏競爭力的日本在接二連三的危機中震蕩。相反,德國雖然要對外支付巨額戰爭賠款並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而且國內社會動蕩,但它卻依靠巨額外債更新了工業設備,重新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總之,世界經濟的趨勢是在大踏步的前進中的。

一戰後的不平衡繁榮

飛速上升的美國經濟

19世紀20年代的世界經濟繁榮緣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看似有著很堅實的基礎。汽車、化學、電氣成為這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力量,推動著經濟快速前進。這就像拿鞭子趕一頭拉車的驢子一樣,要是不停地抽打,驢子就會瘋跑起來,不但會甩掉車上的東西,還可能把車轆轤也給甩掉,這樣麻煩就會不請自來了。

特別是美國,山姆大叔從一戰中就沒少賺戰爭財,雖然也受到了1920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但那次打擊也不過就是讓大叔打了幾個噴嚏,感了點風寒而己,天氣轉暖後,他便沒事人一樣了。此後美國經濟就向鞭打拉車驢子一樣迅速地繁榮起來:豐富的資源,新興的科技,繁榮的對外貿易以及一戰中各國對美國的戰爭債務,就像一根根鞭子,抽得美國經濟這頭驢子開始疾速奔跑,甚至歐洲的經濟複蘇都依賴美國驢子的拉力,這一時期也可謂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跡,讓美國人對經濟的持續繁榮信心滿滿。事實上,這種繁榮也持續了整整十年。但股票、債券等“經濟泡沫”也隨著驢子飛快的腳步越長越大。

此時美國汽車工業也穩坐在驢背上,迅速發展成為這個時代的汽車巨人。正由於“美國人是世界上第一個認為理應擁有家用轎車的民族”這樣的大戶氣派,汽車的需求量迅猛增長。生產流水線技術的大大提升,保障了汽車需求量的供應,從1919年生產的150多萬輛增加三倍,到1928年時已達近500萬輛,財大氣粗的美國達到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輛汽車的水平,汽車業產值占到了全國總產值的8%。經濟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山姆大叔的確令人佩服!

石油、輪胎製造、公路修建及鋼鐵業也在汽車工業直接、間接地影響下迅速增長。汽油產量從1919年的0.86億桶直線上升到1929年的4.39億桶,汽車輪胎的需要則推動了橡膠工業的發展。次於汽車的最重要的工業是電器機器和用具的製造業和電力工業。發電廠建設如火如荼,發電量增長一倍以上,各種電機及電器也日益普及,家庭主婦開始購買電熨鬥、洗衣機、吸塵器及電冰箱等。家電業產值則從1921年的1060萬美元,飛速增長到1929年的4.16億美元。另外,人造絲、化肥等新興產業也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