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美國有如此巨大的經濟成就?究其原因,是由於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日新月異地變化。正如天天隻喝白開水的人在某天突然嚐試了一種甘甜的飲料,自然就會厭倦白開水的索然無味。平凡清靜的生活對20世紀20年代的人來說不再是享受,正如同他們已經厭倦了白開水一樣,想換一種多口味、刺激的生活,替代碌碌無為、千篇一律的人生。美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帶來的是股市一派牛氣,對於股民來說,一個黃金時代來到了。每個人都幻想著一夜暴富,想利用身上的小錢大發一筆,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有了投機的想法,產生了投機的欲望並青睞於投機活動,發財致富成了他們最大的夢想和追求。
為了吸引更多的遊資,美國的券商雇傭大批股票推銷員,在城市的街道,在鄉鎮的小路,在千家萬戶的門前,一遍遍向民眾講述炒股的好處,卻從不提及炒股的風險。民眾的熱情被激發起來,入市炒股成為全民的“熱身”行為。
到1928年,股市幾近瘋狂。辦公室裏,銀行裏,飯桌上,人們到處談論著股票;文員、售貨員、農民甚至小區的看門老大爺,都開始對股票發生了興趣。地鐵車箱裏因為沒有裝上電傳打字電報機使人們在乘車途中無法炒股,地鐵公司遭到無數乘客的投訴與指責;在波士頓的一家工廠,所有的車間都安放有大黑板,並有專人每隔一小時就用粉筆寫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在得克薩斯州的大牧場上,牛仔們通過高音喇叭收聽電台的消息,實時了解行情;乘坐出租車時,司機也會和乘客熱情地討論股票行情;就連賓館門口擦皮鞋的小童也會向顧客介紹當天的熱門股。在瘋狂的投機熱潮刺激下,紐約股市一漲再漲。所有投身於股海的人都未曾想到,泡沫終究有破滅的一天。當股市的行情遠遠超出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時,股票必將跌跌不休,昔日無數的“百萬富翁”也必將隨著大崩盤的到來而變成了身無分文的貧民。
社會的確給了很多人一夜暴富的機會,從大雜院一下子進入高級別墅,因為他們富得太快了,很多人還來不及知道怎麼做富人,他們的精神還停留在筒子樓、大雜院裏。這些有錢人終日沉醉於物質享樂之中,蒼白無力地精神生活無比浮躁和粗鄙,以至於許多曆史學家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饑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
每個人都著急抓住時代的“機遇”,因為社會在變,“機會”一閃而過,人們近乎瘋狂地追求金錢投資和投機活動,以及對物質生活的享受,推動著經濟一浪又一浪的大幅增長。從1922年直到1929年秋,美國每年的生產率增長幅度達4%。這樣的繁榮造就了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美國經濟這頭飛奔的驢子,在前進的過程中也帶動了其他周邊和歐洲許多國家經濟的增長。
美國的繁榮不僅建立在新興工業的蓬勃發展上,也建立在競爭對手的犧牲和信貸增長上。信貸消費,也就是分期付款銷售。按現在中國特色來說,就叫“按揭”。按揭對抑製家庭過度消費,強迫養成存錢習慣,對家庭理財(特別是對青年人)的意義與作用是非常積極的,如果運用得當,是一種積極的投資方式。有人將按揭消費比喻為“零存整取”,但這裏的風險因素是“零存整取”中的“零存”是剛性的或強製性的,在漫長的還貸期中如果這種持續“零存”的能力一旦消失(哪怕僅僅是暫時性的消失),而以清算抵押品來償債時,不僅將冒遭受巨額損失的風險,而且將冒失去“家”的風險,若出現這種情況,供款人的損失會很大。
旺盛的信貸消費說明了投資行為開始大眾化。從1924年到1929年,美國分期付款銷售額從20億美元增至35億美元。在“賒銷是找死,不賒銷是等死”的企業競爭下,1926年,70%的汽車銷售是通過賒銷實現的,更為重要的是競爭對手的經濟利益犧牲也給了美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物美價廉的美國工業品,具有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工業品出口日益增多,進出口相抵年年順差,數值由三、四億美元至十億美元不等,從而使美國積累起強大的資本贏餘,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此外,20世紀20年代,美國獲得了不少國家支付的戰爭債務,金錢源源不斷地流入了山姆大叔的口袋;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至1924年間從192,400萬美元增加到449,900萬美元,占當時世界黃金儲備總額的一半。
經濟大國英國的沒落
在19世紀中期,英國的煤產量占世界的60%,鐵產量占世界的50%,可謂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當時航行於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飄揚著米字旗,乃至整個19世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作“英國世紀”,然而在20世紀,曾建立在強大經濟基礎上的英帝國正在走向沒落,英國經濟發展宛若英雄遲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