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使英國經濟走向沒落的原因,主要還是一戰後英國的債務比戰前增加和其經濟衰退,使之逐漸失去世界經濟霸主地位。但另一方麵,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了美國一個個千載難逢的賺錢機會,大量戰爭賠款使美國由債務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盆盈缽滿的豐厚資本強勁支撐起經濟蓬勃發展的大梁。從1924年到1929年間,英國工業生產僅增長12%,與美國可謂相差甚遠。雖然英國汽車、電氣和化學工業發展也很迅速,但是仍跟不上美國的腳步,其煤炭、鋼鐵、紡織等傳統工業均深陷困境。整體經濟狀況令人深感沮喪,不知昔日世界經濟龍頭大不列顛帝國何時東山再起。
作為傳統的經濟大國,英國的進出口貿易額仍一直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在1921年到1929年期間每年的貿易額都達90億美元以上,但其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則從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業品出口占世界份額也從26%下降到了22%,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達4億英鎊。貿易逆差越來越高,一味讓國外商品進入英國,那將是一種悲哀。不能等到亡羊才知補牢,這使得英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力量越來越強,對外國商品不再放任自流,征收高額關稅,以低廉的代價和政策效力挽救自己的民族產業,因此,采取非常強製的進口政策來保護國內市場,這是現實的選擇。比如,1915年時英國曾以籌措戰爭經費為由,對進口汽車、鍾表、樂器和電影等征收33.3%的從價稅。這種關稅直到1924年(戰爭結束後第7年)才被工黨政府終止,但1925年保守黨政府又重新開征,而且範圍有所擴大。
英國工業缺乏競爭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在恢複金本位製時英鎊的定價過高。雖然如此,而由於有國際投資利潤回流,英國的國際收支才勉強保持平衡。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回憶錄中描述了他在雅爾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這形象地體現了英國這一傳統經濟大國由盛轉衰的經濟狀況。
法國的經濟振興
相比起來,法國經濟的情況要比英國好很多。一戰後的法國不但向德國索取了80多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還收複了煤鋼產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取得了對薩爾產煤區15年的代管權,並奪取了德國在多哥、喀麥隆、敘利亞、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統治權,加上實行比較嚴格的貿易保護,法國工業和農業在20年代迅速發展,此可謂是法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工業發展水平上,與美、英兩國相比,法國重工業的進展尤其令人矚目。生鐵產量從1919年的133萬噸增長到1929年的一千多萬噸,鋼產量從1919年的129萬噸增長到1929年的近千萬噸。汽車、電力、化學等新興工業發展更快,汽車產量從1920年的4萬輛增長到1929年的25萬輛,並且法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也從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時的8%。
更有意義的是,由於法國一方麵保護國內市場,另一方麵卻用低定價的法朗打開國外市場,所以這階段法國出口猛增,至1923年時,其規模已超過進口5倍之多,進出口總額則從1918年的270億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億法郎。
因巨額貿易順差加上投資利潤回流,國際上的黃金大量流入法國。所以在1928年以後,法國擁有的黃金儲備量僅次於美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
“道威斯計劃”下的德國
作為一戰的戰敗國,1929年之前的德國經濟情況完全是另一種情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年,德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戰爭本來就已經使德國經濟凋零,但戰勝國又強加給它極為苛刻的《凡爾賽和約》,不僅大片土地人口喪失,還要負擔巨額的賠款。1923年法比軍隊占領了德國工業最大的魯爾工業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無奈的德國政府采取消極抵抗的態度,“我們履行它(和約)就是為了證明它不能履行”。於是日夜趕印鈔票,德國通貨極度膨脹,貨幣貶值到了我們今天看來幾乎無法相信的程度:一個小偷去別人家裏偷東西,看見一個筐裏邊裝滿了錢,他把錢倒了出來,隻把筐拿走了。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一張白紙好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