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929-1933年——全球經濟大崩潰(2)(1 / 3)

財產的急劇損失使物價失去控製,致使財政經濟處於一片混亂狀態中。法國極力想借此機會將德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等削弱,甚至讓德國一蹶不振,淪為波蘭、捷克一類的二流國家。但英、美國可不希望歐洲大陸法國一家獨大,兩國協商一致:就是不能讓法國太強大,也不能讓德國太弱小,這兩個國家需要可以相互抗衡。因為英、美兩國都不在歐洲大陸上,而隻有法國在歐洲大陸上,所以,為了將來能夠稱霸歐洲大陸,英、美兩國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德國的處罰,暗中默許德國崛起。

1924年,英國出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需要,美國出於利用德國工業能力獲利需要,兩國又都不希望德國步俄國後塵發生革命,商議出台了一個“道威斯計劃”,用恢複德國經濟的辦法作為解決德國賠償問題的方案。主要內容是: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誌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8億金馬克以穩定其幣製,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的情況下,規定德國賠款年度限額,即由第一年(1924-1925年)10億金馬克開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1928-1929年)增至年付25億金馬克;德國支付賠款的財源來自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發行110億金馬克鐵路公債、50億金馬克工業公債;德國的金融外彙、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征收事務受國際監管。

“道威斯計劃”事實上從經濟上扶持了德國,它對戰後德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此計劃的鼓勵下,不僅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了德國繼續賠償的一係列技術性問題,而且一批又一批的美元源源不斷的流向德國,從1924年到1929年,外國投資總數高達320億金馬克,美國資本為主,英國資本其次。

雄厚的資本為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穩健的基礎,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這一時期,由於得到的資本多,而付出的賠款少,德國工業設備得以普遍更新,生產技術水平躍居世界前列。不僅如此,得到外國資本的多為實力雄厚的德國各大壟斷工業集團,這進一步增強了德國工業的壟斷程度,蒂森、克虜伯、西門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實力較前更為強大。但是,作為一個國家,德國債台高築,且需支付大量賠款。雖然工業生產能力得以迅速恢複,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艱難。

英美對給予德國幫助也提出了要求,隻要德國出於穩定政局需要,推遲償還債務,推遲支付賠款,或者在德國的投資利潤不能實現,則國際經濟循環將立刻中斷。這樣,德國雖然是在“道威斯計劃”的幫助下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成就,但其卻也是在該計劃的控製之下的。

波折中掙紮的日本

日本的情形與德國頗為相似,可稱得上同病相憐。雖為一戰的戰勝國,但是日本經濟基礎依然相對脆弱,且國內資源貧乏,完全經不住歐美各國工業品暢銷的打擊。一戰剛結束時,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恢複,日本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絲織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國,經濟一度繁榮。但隨後,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湧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業總產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業88.2%,采礦業55.9%,機器製造業55.9%,生鐵16.7%;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達55%-82%;出口下降40.3%,國際收支逆差達3.5億日元,外彙儲備從13億日元減少到6億日元。事實上,由於日本缺乏國際競爭力,從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33億日元。農業也未能幸免,3500個繅絲廠停工,200萬蠶農陷入絕境。同時,國際廉價糧食大量輸入日本,加上國內市場蕭條,糧食價格一跌再跌,米麥產量長期停滯。

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的發生使已經處於深度蕭條中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在這場天災中,東京和橫濱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毀,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之巨。為了修複地震破壞掉的建築和公共設施,從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國舉借巨額外債,數量高達9.1億美元。靠借錢和戰爭中撈取的儲備,日本政府向國內各大財團發放高達13億日元的救濟貸款,這樣,日本經濟才逐漸擺脫蕭條,進入一個緩慢發展的時期。

但1927年日本又爆發金融危機。一些銀行由於擁有大量未經整理的震災票據而周轉不靈,形成擠兌風潮。經濟危機和蕭條繼之而來。政府共撥款12億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銀行,還未等日本喘過氣來,從美國爆發的更大危機又來到了。這一過程產生了兩個意義深遠的後果,其一是欠下巨額國際債務,成為引發大蕭條的國際債務鏈的重要環節;其二是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倒閉,日本工業高度壟斷化。壟斷財團控製的日本經濟一方麵強加技術更新,另一方麵則是實行貿易保護。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債務、實行軍國主義的政治力量的進一步壯大。從這個角度看,關東大地震對於日本的意義正如一戰失敗對於德國的意義,而德國和日本的巨額債務則又是美國繁榮所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