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929-1933年——全球經濟大崩潰(2)(2 / 3)

一次大戰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特別是對中國山東的占領使其獲得了原材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市場。但是日本經濟基礎依然相對脆弱,且國內資源貧乏。經曆20年代末全球性經濟危機和東京大地震等嚴重打擊後,其經濟狀況一日不如一日,1929年後更糟。企業倒產,銀行破產,民眾思想向左右兩極運動(馬克思主義和軍國主義),群眾運動風起雲湧。

大蕭條的到來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製度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製度的不治之症。同樣,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也不是偶然的。由此可見,在1919-1929年的十年間,世界上主要經濟大國的經濟發展是極不平衡的,極不平衡的繁榮孕育著極不平常的危機。

在德國,僅在短短三年投資熱潮後,從1927年起,德國工業危機已經開始形成。由於沉重的債務和賠款償付,德國國內市場狹小,巨大的新增生產能力必須在高速出口增長中實現。然而,美、英、法等國既要德國的賠款,又拒絕進口德國的工業品,使德國的巨額投資利潤無法實現,因而危機也在所難免。1929年3月,英國裴熹爵士在全國貿易會議發出警告說:“我們正遭到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威脅。由於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政府采取貿易限製政策,以致債務國無法還債,我們正麵臨著這種危機。我們現已無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潰,那些貸款國家的錢注定將收不回來了。”

正如裴熹爵士的預言,這種極不平衡的繁榮終於以一場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爆發而終止。1929年10月24日,在曆經10年的大牛市後,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股指從363最高點跌至1932年7月40.56點,才宣告見底,最大跌幅超過90%,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紐約股市跌暴後,美國經濟首先陷入危機,之後美國大量抽回對德國的投資,德國經濟跟著全麵崩潰;英國在德國也有大量投資,因而英國證券市場也應聲倒地,英國經濟陷入危機;法國經濟的獨立性相對高一些,但也擺脫不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而且此前法國經濟本身的也早已出現投資過熱,到1930年,法國也終於陷入危機。這樣,一場席卷全球的大蕭條拉開了序幕。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美國往地獄裏衝”

20世紀20年代被當時的人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一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自己吝嗇的大門。通用汽車公司總裁表示“人人都應該富裕”,胡佛總統也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勝利的前夜,貧民窟即將從美國消失。”

發生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在此之前的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的災難。隨著資本經濟的發展,股市深深地影響著老百姓的生活,它不再單單是一種企業融資的行為,更是無數股民體驗人生的所在。在這一天到來前的18個月裏,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動搖的,隨著投機者大量蜂擁進股市追求快速、大量的利潤,一些主要工業股票的價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時間以內,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0萬股。隨著投資者大把將錢撒進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從利潤較低的投資領域撤出轉向股市。歐洲的資金也如洪水般湧進美國,銀行總共貸款約80億元供給證券商用以在紐約股票市場進行交易。赫伯特·胡佛當選總統之後不久,曾試圖通過拒絕借款給那些資助投機的銀行來控製股市,但股價仍不斷猛漲,到1929年9月3日到達曆史最高點,當天的成交量便超過800萬股。

同月,股市價格首次開始下挫,但專家和政府的聲明卻向公眾保證,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可他們大錯特錯了,10月2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即遭大筆拋售,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動記錄器到收盤1小時40分後才記錄完最後一筆交易;10月24日,股市掉落到穀底,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理查德·韋尼親自購入股票,希望力挽狂瀾;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的基本企業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但這都穩定不了投資者恐慌的情緒,此時人們的神經已經異常脆弱,股市在經過曇花一現的上揚後,就開始了噩夢般的暴跌。隨著股市以平均每天18點的速度狂瀉,驚慌失措籠罩了華爾街,投機者們蜂擁著爭取在股價跌得更低之前賣出手中的股票。僅10月24日一天,股票成交量達1289萬股,這一天,有11名證券市場投機的老手相繼自殺。然而,這一切還僅僅是開始,道-瓊斯指數與此前9月3日曾達到的386的曆史高點相比,12月20日股指已跌至230點,下降了近40%;至1932年年終時收盤指數下跌了84%,市值損失超過70%;再次回到1929年時股指的高點已是25年以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