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摩根財團聯合其他銀行業巨頭,拿出2.4億美元聯合基金護盤,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購買股票。在這以後幾天裏,股票行情逐漸穩定,但這僅僅是暫時的拖延。10月28日,也就是胡佛發表文告的第三天,美國股市再次慘跌。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股指一瀉千裏,股市徹底崩潰。這是紐約交易所112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為發端,美國乃至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據《紐約時報》統計,紐約股市50種股票的平均價格幾乎下挫了40檔。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這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化為烏有,但這僅僅是大蕭條的第一輪可怕打擊,接著一場經濟危機風暴席卷美國。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間出現了四次銀行恐慌。由於整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在過去10年股市擴張中受到嚴重傷害,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紛紛來臨。這次危機使生產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範圍之廣,失業率之高,持續時間之長,在美國都是前所未有的。
1933年初,前總統柯立芝在死前4天還在哀歎:“舉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連一向處世樂觀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眼見馬裏蘭銀行倒閉時也驚呼道:“不知這座用紙板搭的房子會不會倒塌?”由於工、農、商業萎縮,到1933年3月,美國完全失業工人達1700萬,半失業者不計其數。農民的現金收入從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約有101.93萬農民破產,淪為佃農、分成製農民和雇農,許多中產階級也紛紛破產。
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2036億美元降為1415億美元(按1958年價格計算),降幅高達30%。工商企業倒閉86500多家,工業生產下降55.6%,進出口貿易銳減77.6%,企業利潤從100億美元下降至10億美元。危機最嚴重時,美國主要工業企業基本停止運行。汽車工業開工率僅為5%,鋼鐵工業15%。農業也慘遭劫難,穀物價格下降三分之二,農業貨幣總收入由1929年的113億美元減少為47.4億美元。危機期間,一方麵生產過剩,消費緊縮,導致商品積壓;另一方麵普通美國人卻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貧困。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白色的“銀河”。
在這次危機中,失業率(不含半失業者)高達25%。1933年以後,美國經濟進入長時間的所謂“特種蕭條”時期。盡管有“新政”等緩和危機的措施,美國經濟仍然複蘇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戰爆發以後的1941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才超過危機前的1929年。
之前的美國也曾經曆過股市恐慌與金融蕭條,但沒有一次像這一次一樣對美國普通市民的生活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8%的人無法維持生計(1100萬戶農村人口未計在內),流浪人口達200萬,僅紐約一地1931年一年中記錄在案的倒斃街頭的案件就有2000餘起。這一時期出生的兒童身材矮小,後來被稱作“蕭條的一代”。大蕭條給各國帶來了極大的社會和政治影響,大量失業的存在,這是一個排隊領救濟麵包、尋找施粥所的年代。在美國,成千上萬的男人,甚至還有些女人,從東岸到西岸來來回回地“偷乘火車”,希望找到工作,或者隻是因為無別的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