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1929-1933年——全球經濟大崩潰(3)(2 / 3)

與德國相比,美國羅斯福的新政則隻是暫時緩解了蕭條。直到1941年美國參戰後,美國國民經濟也轉入戰時計劃經濟軌道,美國才徹底擺脫了大蕭條。雖然德、美兩國的政權性質和所信奉的意識形態大不相同,但就擺脫市場激烈競爭產生的蕭條而言,卻有著內在的共同性:停止經濟戰爭,統一調配資源,社會各階層所得比例相對穩定。

相對緩和的英國

危機前英國經濟長期處於停滯或緩慢發展狀態,剩餘資本主要投放到國外,在危機後英國加強了貿易保護,使英國工業的相對市場份額有所擴大。所以與美、德兩國相比,英國的危機相對緩和一些。

英國20年代的經濟沒有出現美國那樣的繁榮,工業生產從1929年的最高點到1932年的最低點僅下降了32%,因此這種下降顯得更加明顯。主要工業部門也受到了嚴重衝擊,鋼產量下降46%,生鐵產量下降53%,紡織品生產下降三分之二,煤產量下降五分之一。

危機爆發時,英國還沒有對農業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使得危機嚴重影響了農業,農產品價格下跌了34%。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受到沉重打擊,造成農業生產萎縮,英國不得不向國外大量采購糧食,當時的英國成了世界各國傾銷剩餘糧食的市場。

在對外貿易上,英國的逆差從1930年的3.9億英鎊增加到1931年的4.1億英鎊,與此同時,投資利潤回流卻從4.1億英鎊減至3億英鎊,英國的對外貿易也出現了巨額赤字,國際收支逆差超過一億英鎊,大批黃金外流,黃金儲備急劇下降。

這次危機促使英國最終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建立帝國關稅特惠製,采取了保護關稅,減少從國外進口有競爭力的商品。聯合政府為挽救經濟,首先是放棄了金本位製,並且把英鎊貶值1/4,增加了英國出口競爭的能力。前者保護了英國的國內市場,後者增強了英製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兩者的合力使英國逐步克服了金融危機。

然而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對英國的衝擊是很大的。在政治上,這次危機對英國的影響更為深遠。在l931年11月危機最嚴重時,內維爾·張伯倫擔任了財政大臣,他由於長於理財而在英國贏得了聲譽,隨後又擔任了首相。張伯倫上台後,執行對德、意、日法西斯的綏靖政策,這一政策導致了世界的災難。此外他治理危機的方法使貧富之間差距日益拉大,給英國人民留下了對保守黨統治的惡劣印象。這種影響一直延續至1945年,使他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反法西斯戰爭英雄丘吉爾競爭中敗北。

危機中掙紮的法國

法國經濟相對獨立,既沒有對德國的大量債權,也沒有與此相應的工業設備輸出,因此法國經濟危機開始較晚。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繁榮主要依靠德國賠款提供資本擴大生產,依靠低價法郎擴大出口,因此,當美國經濟危機爆發時,法國還處在繁榮的頂峰。正當法國朝野為自己的獨家繁榮而倍感樂觀時,1930年11月,在本國投資過熱和國外市場萎縮的雙重衝擊下,法國烏斯特裏克銀行宣告破產,危機開始擴大到法國,並且難以控製。接著,法國有大批銀行與企業紛紛倒閉、破產,生產下降,失業人數激增。1930年12月失業人口還隻有12000人,第二年春天則猛增至5萬人。接著物價暴跌,資本輸出銳減,對外貿易萎縮。

這次危機也深刻地影響了法國的政治和外交局勢。從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組閣到1935年5月議會選舉,法國共更換了8屆內閣,每屆平均任期不到4個月,都因無力應付經濟危機先後下台。其中,塔迪厄、賴伐爾各領導過3屆內閣,他們執政期間,對內采用緊縮政策,向廣大人民群眾轉嫁危機,如縮減公務人員工資、減少各種撫恤金、補助金,同時卻撥出巨款幫助壟斷資產階級渡過難關,並且用秘密基金資助一些法西斯組織。對外繼續孤立和反對蘇聯,主張接近和親善德國和意大利。這激化了法國的階級矛盾,使鬥爭日趨激烈。廣大人民群眾為改善生活狀況,反對政府和資本家轉嫁經濟危機並展開了頑強鬥爭。在城市,廣大工人和公務人員等主要是反對降低工資,要求取消間接稅。在農村,農民和農業工人也開展反對政府農業政策的鬥爭。

更有甚者,塔迪厄在1932年2月第三次組閣時,公然主張建立“強力政權”,力主修改憲法,使國家機器能夠更好地適應壟斷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這一主張一出籠就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譴責。在左翼力量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鬥爭下,塔迪厄企圖消滅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實行公開反動統治的陰謀才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