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層麵上,法國的危機深度要低於美國。以1929年危機前的最高點與1932年危機時的最低點相比,工業生產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業下降47.4%,機器製造業下降42.6%,建築工業下降55.6%。輕工業的受到的危機衝擊似乎更嚴重,1932年法國輕工業比1928年下降64%,然而當德國停止支付賠款,而美國則又堅持要法國償還戰爭債務時,經濟形勢立即雪上加霜。法國曾在1928年使法郎貶值,此後就一直堅持法郎不再貶值,這種僵硬的財政政策一直延續至1936年,它使法國的出口變得日益困難。在英鎊、美元相繼貶值,貿易壁壘高築,日本、德國工業軍事化,並對外實施傾銷的前提下,法國卻繼續維持金本位製,堅持緊縮通貨的政策,使法國越來越深的陷入經濟危機之中。
繼續相對分散的法國工業,出口競爭力大大下降。1937年法國出口幾乎比1929年減少了3/4,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法國所占的比重由1929年的6.4%下降到1937年的5.1%。與此同時,法國對外投資的收入卻由於外國債務人的破產而減少,降幅達50%以上。由此,法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日益擴大,1932年時即達50億法郎。
在財政上,法國不但沒有采取擴張政策,反而強調財政平衡,堅持通貨緊縮。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國才被迫將法郎貶值29%。此後到1937年4月,法國出口增加了12%,工業生產增加了13%。但是,這一措施來得太晚,1937-1938年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才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貶值。
1936年,人民陣線政府實行了一係列類似美國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法令。在農業上,成立了國家小麥局,控製小麥的國內銷售及對外貿易以促進農業生產的恢複。國家對軍火工廠實行國有化,使政府有權協調和監督軍火的生產與銷售;對法蘭西銀行進行改組,政府任命其中大部分成員,而有的成員本身應由政府官員擔任,從而使國家有了宏觀調整金融的能力;還改革了稅收製度。法國人民陣線政府執行上述經濟政策,對緩和危機起到一定作用。但由於在執行中出現問題,發生了偏差,經濟仍然蕭條,物價上漲,法國麵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
對日本的打擊
經濟危機首先使世界市場萎縮,日本出口受到嚴重打擊,1930年和1931年,出口分別比前一年下降了32%和53%,進口下降了30%和57%。當時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是生絲,1929年平均每捆的價格為1350日元,到第二年9月下降到每捆500日元。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貧乏,市場狹小,過分依賴對外貿易,日美市場聯係過於密切。1927年的金融危機已使日本經濟十分動蕩,在上述情況下,1929年秋在美國開始的空前的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時,日本經濟也陷入最大的危機中。
外貿的縮減直接影響了工農業生產,一些主要工業部門的開工率隻有50%。日本的工業生產從危機前的最高點到危機時的最低點,降低了30-70%。農業生產雖然取得了豐收,但是由於糧食價格大幅度下跌,有些農作物價格甚至抵償不了運輸費,於是出現了所謂的“豐收饑饉”現象,農民普遍負債。農業總產值也下降了40%,生絲價格猛跌,占農戶總數40%的養蠶農戶遭到致命打擊。物價綜合指數從174.5%升至120.4%;弱小的企業一個接一個地破產,大企業也被迫解雇工人或降低工人工資。
為了擺脫經濟危機,日本的對策也是自上而下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從1931年開始,政府通過以《重要產業統製法》為首的一係列經濟統製法令,把工、農、金、貿各領域控製起來,又在各個部門中強行組織卡特爾和托拉斯,把中小企業置於財閥的控製之下。然後對各壟斷企業發出大批軍事訂貨,從1931年到1936年,軍事訂貨共達50億日元之巨。
在此期間,政府還投資10多億元興建、擴建和改組國營軍事工業。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財閥。到1937年,八大老財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倉、淺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財閥(日產、日氮、日曹、森、理研)擁有的資本達41.7億日元,占全國公司總資本的27.2%。在接受軍事訂貨的110家企業中,擁有實力的工廠幾乎全是屬於三井、三菱、住友、大倉、久原等大財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