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1957-1958年——二戰後的首次經濟潰退(1)(3 / 3)

對美國平民而言,戰後是艱難時期;對美國的大企業而言,戰後的幾年是黃金時期。美國是當時全世界最龐大的先進經濟體係,美元成為國際交易貨幣,紐約華爾街被確立為全球經濟中心。世界各國央行大舉買入美元作為外彙儲備,美元成為世界主要儲備的貨幣。美國大企業趁著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之下,大量霸占了世界主要市場和天然資源。

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是國際政治格局改朝換代的一次戰鬥,各國經濟狀況也在戰爭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戰爭中以失敗而告終,退出了爭霸世界的行列;英法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內問題如荊棘叢生,無力在國際事務中再現昔日的雄風。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隻有美國在大戰中迅速崛起,從而為實現其多年來的世界領袖之夢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戰後初期,分別占有世界人口和土地麵積6%的美國,卻占有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2/3,外貿出口的1/3,黃金儲備的3/4;生產了資本主義世界1/3的小麥,1/2的棉花,70%的玉米;開采了62%的煤和石油,冶煉61%的鋼,生產48%的電力和84%的汽車;擁有全世界84%的民用飛機,85%的冰箱和洗衣機。美國用大手筆描繪著宏偉的經濟藍圖,世界各國都對其的發展奇跡目瞪口呆。

在科學技術和軍事力量方麵,美國也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美國學者珍妮特·尼科爾斯曾說,美國掌握著“最重要的毀滅武器——原子彈和最重要的重建武器——迄今沒有一個國家曾擁有過的財富”。杜魯門總統聲稱美國是“經濟世界的巨人”。英國駐美國大使哈利法克斯也曾經說:“與精疲力竭、破壞殆盡的歐洲相比,美國看到自己作為戰爭的結果,具有巨大的生產力和戰鬥力。”的確如此,美國這朵嬌豔的琵琶曆經二戰的洗禮,已是更加的生機勃勃。

美國想要稱霸世界的野心,也在自己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虛榮中膨脹起來。美國處在執全球化之牛耳的有利位置,渴望在這一代實現稱霸世界的夢想,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於是,美國設想出一套戰略方案:利用其統治的全部優勢,為美國資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國開放市場,接受價廉物美的美國貨,摧毀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的經濟,奪取這些國家對殖民地的統治和影響,從而實現自己獨霸西方世界的美夢。

為了達到獨霸西方世界的目的,對於盟國的求助美國隻采用救急,而不是真正幫助盟國重建生產體係。在對盟國進行援助時,都附有“排除國際商業中的一切歧視待遇的協議”,並且在貨幣和貿易體係計劃中,不允許各國為平衡支付而限製貿易。最重要的是,美國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國為名,製定了拆毀德國、日本軍事工業的計劃,從根本消滅這兩個新興工業強國與其競爭的能力。如果這一切成為現實,美國必將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而歐洲和日本將成為美國的原材料及初級產品加工地,那裏的經濟需求將永遠無法增長,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繁榮期也就不可能出現。

這些措施,加速了美國的經濟繁榮,但在1957年經濟危機到來之後,美國受到的打擊也最大。

隨著美國拆毀德、日兩國軍事工業的進程開始,歐洲和日本國內失業工人不斷增加,各國共產黨勢力開始迅速壯大。為了穩定人心,鞏固政府統治,西歐和日本開始力圖擺脫美國的控製。美國統治精英終於發現,他們的頭號敵人是蘇聯社會主義陣營,而不是歐洲和日本,因此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發生了180度的變化,變消滅競爭對手為扶植競爭對手。於是在美國的大力援助和扶植下,西歐和日本經濟力量開始強大。

為了“遏製共產主義”,打擊蘇聯,1947年美國拋出了“杜魯門主義”,美蘇戰時同盟關係破裂,“冷戰”開始。從20世紀50-80年代,美蘇為了稱霸世界的夢想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爭霸戰。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的強勁對手不存在了,但美國的稱霸優勢也大打折扣,崛起的俄羅斯又成為遏製美國稱霸的強大力量。

稱霸世界一直是美國的追求,而國際關係的複雜性使得美國的願望一直難以實現。美國稱霸之路一直撲朔迷離,從國際關係的發展中,我們可以得到明晰的答案:主宰世界並非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美國雖是世界超級大國,但是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等大國的崛起,實實在在地牽製了美國的霸權主義。從世界局勢的長遠發展來看,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好時代已然過去。

“馬歇爾計劃”的起因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