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國家都經曆了戰爭的洗劫,戰火涉及的地域麵積遠大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的轟炸使絕大多數大城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特別是它們的工業生產。華沙和柏林這樣歐洲的著名城市,在槍林彈雨的轟擊下已成為一片廢墟。其它城市,像倫敦與鹿特丹,也同樣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腥風血雨的戰爭讓這些地區與經濟生產相關的建築已化為一片瓦礫,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俗話說禍不單行,1946-1947年時,歐洲西北部罕見的寒冬又使這一情況進一步惡化,交通運輸設施受到最為嚴重的破壞。西歐的中小城鎮和村莊所受的毀壞程度基本上較輕,但交通運輸的破壞還是使這些地區的經濟幾近與外界斷絕聯係。此時大多數陷入戰爭的國家其國庫已被消耗殆盡,沒有能力再解決這些都需要耗費大量財力的問題。不斷增長的高失業率、因食品短缺導致的接連不斷的罷工以至一些國家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經濟想要增長根本無從談起。到1947年,歐洲經濟依然徘徊在戰前水平以下,幾乎看不到增長的跡象。農業生產水平是1938年的83%,工業生產為88%,出口總額則僅為59%。歐洲經濟陷入了缺金少糧的深淵,渴望發展但又無能為力,回憶起戰前的繁榮讓他們對未來感到的渺茫,難道歐洲想要再次繁榮真的是天方夜譚嗎?
歐洲人民沒有坐以待斃,轉而向富裕的美國發出了求援信號。大發戰爭財的美國政府,也想憑借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幫助其歐洲盟國恢複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係,並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
1948年4月3日,美國通過《對外援助法案》,“馬歇爾計劃”正式執行。這個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馬歇爾將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軍人,他集軍人和政治家於一身。1939年,正當希特勒進攻波蘭的時候,馬歇爾將軍上任,成為美國陸軍參謀長。因為美國長期不願意卷入歐洲的矛盾和戰爭,常備軍非常有限。在馬歇爾將軍上任的時候,手下隻有17.4萬名裝備很差的士兵。麵對危險的世界局勢,馬歇爾將軍迅速提升美國軍隊質量,在二次大戰中,美軍變為八百萬之眾,成為能夠適應全球戰場的戰鬥力之最。嚴格地說,馬歇爾將軍和巴頓將軍不同,他並不是一名第一線指揮戰役的戰將。按照美國人的說法,他是“桌子上的拿破侖”。在二戰中,他在法國曾經策劃和指揮過一次幾乎是不可能的調度:在夜間將60萬美國軍人和90萬噸的軍用物資秘密地進行長途轉移,這個在德國人的眼皮子底下進行的大動作卻絲毫沒有讓德國人覺察到。
二戰後,馬歇爾於1947年在哈佛大學演講時說出了自己對恢複歐洲的構想,那就是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並為美國政府所接受。他出任美國國務卿時更全力執行了這個計劃,這個計劃是:由美國伸出援手,給予歐洲啟動資金,迅速恢複歐洲的經濟,以結束歐洲和國際政治上可能出現的更大混亂。馬歇爾將軍在用他的計劃向世界宣揚一個理念,貧窮不僅孳生罪惡,也助長集權政治,威脅和平。國際社會有責任消除貧困,扶助民主製度。他也向世界傳達這樣的信息:一場戰爭的勝者,可以不是趾高氣揚的征服者和壓榨者,而是戰敗國人民的朋友和救援者。
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東歐的衛星國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並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複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故意提出許多蘇聯無法接受的苛刻條款,最終使其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範圍之外。
馬歇爾計劃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美國以130億美元援助了歐洲16個國家,資金全部用於恢複歐洲經濟。戰後的歐洲,在美國的大力扶持下,迅速站立起來。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複到了戰前水平。這不僅是一個經濟援助成功的例子,也給國際社會提供了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在接下來的10年時間裏,整個西歐經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直到1957年經濟危機的到來。
“凱恩斯主義”政策的實施
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宣告了古典“自由放任的終結”,此時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創立的“有效需求理論”開始登上曆史舞台,成為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理論體係最為完整的一個流派。到50年至70年代時,其經濟思想更成為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理論根據。在麵對經濟危機帶來的種種難題時,它幫助人們拿出了許多聰明的主意。
凱恩斯主義認為:失業和經濟危機不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隻要國家采取適當政策,調節經濟,增加“有效需求”,就可以消除危機。凱恩斯主義主張的經濟複蘇方案是國家必須積極幹預經濟生活,增加投資來刺激人民消費,消費一旦啟動,國家的出口和經濟就有得救了。凱恩斯式經濟複蘇政策包括實施赤字財政、膨脹通貨、降低實際工資、舉辦公共工程等。二戰後的美國政府基本全盤接收了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這一政策適應了當時美國經濟的需要,構築了美國神話般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