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957-1958年——二戰後的首次經濟潰退(2)(2 / 2)

但1957年經濟危機的到來,為美國春光燦爛的社會發展前景再次蒙上了厚厚的陰影,為了化解危機,美國政府實行了一係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製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製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

在挽救市場經濟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美國采用了兩手抓的方針策略,即采用財政和貨幣對付危機。財政方麵主要是增加公路和住房建築支出(36.5億美元),增加軍費(58億美元),從而使1958-1959年國債總額增加142億美元。

這次危機存在著嚴重的滯脹現象,物價居高不下,在此前提下,財政支出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大大增加了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提高銀行存款利率,通貨膨脹現象可以得到控製,但是危機的程度會加深。反之,則通貨膨脹會加劇。此消彼長的效果讓經濟家們無計可施,解決危機是當前最重要的目標,所以隻能增大開支,刺激消費。

實踐證明,凱恩斯主義的財政理論與政策對緩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於1959年2月工業生產指數超過危機前最高點,進入周期性高漲階段。但是,美國政府這些國家幹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這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了強烈的負麵影響。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崩潰

二戰中,各國飽受戰火蹂躪,隻有美國在戰爭中撈足了金錢,又利用兩大洋隔絕世界其它強國威脅的地理優勢和兩次世界大戰的左右逢源,紮紮實實地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工業體係、高效率的農業和世界最先進的科學研究體係。

1945年美國GDP占全部資本主義國家的60%,美國的黃金儲備在1945年達200.8億美元,約占世界黃金儲備的59%,相當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3/4。就像美國人竊取印第安人的土地一樣,這些儲備來得也很不光彩。尤其是二戰初期,美國向交戰雙方--包括德國納粹與日本軍國主義者出賣軍火、戰爭物資而大發橫財。所有這一切,都為美元坐上世界貨幣霸權的寶座鋪平了道路。

1941年,當《大西洋憲章》發布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提議研究建立一個防止彙率突然波動的全球性支付體製。1944年7月1日,歐洲第二戰場剛剛開辟沒幾天,來自盟國44個成員的730多名代表,齊聚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郡的華盛頓山度假賓館,召開了一次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此時二戰的大局基本確定,滿懷信心的盟國首腦們已開始討論戰後的經濟恢複問題,並就一些意見達成一致,這次會議被稱為“布雷頓森林會議”,而這次會議上確立的新的世界經濟秩序和體係則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係”。

在二戰中,歐洲國家因戰爭而經濟動蕩,美國迅速成為世界經濟的統治性力量。而這時的美國之所以能控製世界,靠的就是它的黃金儲備。黃金雖好,但流通性差,不能以錢生錢。於是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機靈的美國人借世界各國恢複經濟之機,利用各國急於脫困收拾戰爭爛攤子的心理,開出了一劑妙方:指定美元作為世界唯一硬通貨幣,美元同時與黃金掛鉤。用一句大白話來表示,就是“誰有黃金,誰來製定規則”。美國隻稍做讓步便與世界各國約定:35美元可以兌換一盎司黃金,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固定彙率;各國政府有義務維持這一固定比價,即便有所波動,也隻能在上下各1%的限度內。這就是廣為人知的布雷頓森林體係。

1945年12月,這些國家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的執行機構,這樣美元又得以名正言順地流入世界各國。

布雷頓森林體係將其他貨幣拴在美元身上,又將美元係在黃金身上,編成一個連環套。這就是美元為何長期被人們稱為“美金”的原因。毋庸置疑,這個以美元為中心的連環套讓美國受益匪淺。由於美元是核心的國際通用貨幣,那麼它也是其他國家手裏最主要的外彙儲備。這就是說,每個國家都永遠有一筆由美國財長“簽字畫押”過的債務,隻是放在保險箱裏,而不向美國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