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謫守撫、湖(1)(2 / 3)

遂令衙役將楊妻杖打二十,準予離婚。同時,賞賜楊誌堅布、絹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並任用為幕僚。人們大出所料,卻又覺得“理(禮)當如此”,一個個豎起大拇指讚揚刺史顏大人判案公正。清貧的學子們從此事得到鼓勵,一個個更加銳意詩書,必欲成才。

顏真卿治理汝河和判決楊誌堅妻離婚案,在撫州內外一時傳為佳話。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在撫州顏魯公祠堂內碑石所鐫刻的“顏魯公祠堂記”中,一閱其始末。

騁才翰墨

據說,王羲之當年在撫州,仰慕東漢時有“草聖”之稱的書家張芝,臨池學書,每日收筆之前,以池水洗筆,以致一池碧水變得墨黑。時至當日,墨池猶在。顏真卿麵對墨池,怦然心動,激情似潮。自己從小習染家風,酷愛書翰,至而立之年,初有所成,卻因步入宦海,為應對安史之亂而投身於運籌帷幄、金戈鐵馬的平叛作戰,無暇縱筆;此後時勢坎坷,仕途多舛,數遭貶黜,雖偶有所作,融人生的酸甜苦辣於筆端,為人褒揚,終難書苑騁才,遂順心願。如今,大唐雖積患甚多,危機四伏,卻畢竟暫無狼煙,百姓安居,被人稱作中興之世;且自己偏居東南一隅,州內安泰,而又土塍陂落成,禍害百姓的汝河洪災煙消雲散。真是天賜自己以清靜時日,何不利用公務之隙,翰海騁筆,以遂平生之願?

大唐之世,儒、釋、道同興並舉於天下。文人儒士,或崇道,或禮佛,或既崇道又禮佛,融佛道於儒。顏真卿即是一位兼容佛道的鴻儒。當時,撫州城鄉上下,廣為流傳晉時上清派道士王、郭二真君於崇仁縣華蓋山修道成仙的神異之事。顏真卿聞聽,於大曆四年(769)初春,派遣州衙官吏尋訪遺跡,得到仙壇碑銘一塊。於是,於二月間撰、書《華蓋山王郭二真君壇碑銘》,立於仙壇之前。遠近人們,無論士人還是百姓,對此舉異口同聲地讚不絕口,更使顏真卿翰苑騁才的激情如波濤洶湧,不可遏抑。不久,臨川石井山上,上清派始祖、晉代女道士魏華存仙壇觀增修鼎新,顏真卿聞訊遊覽,應邀撰、書《魏夫人仙壇記碑銘》。嗣後,又往遊本朝女道士黃令微修煉成仙的華姑仙壇,撰、書《華姑仙壇碑》。四月初,由幾年前於吉州結識的舊友——靖居寺僧智清住持、本州道士所築謝靈運翻經台竣工,應邀撰、書《謝康樂翻經台記》。大曆六年(771)三月下旬,臨川縣寶應寺創建律藏院戒壇,撰並正書《戒壇碑》,繼而遊覽南城縣麻姑仙壇,撰並正書《麻姑仙壇記》。六月,正書名士元結所撰《大唐中興頌》。

此時,顏真卿已年逾“耳順”。如果說在此之前,特別是五十歲貶謫蒲、饒之前的書作,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用筆沉著、雄毅,以勁健立骨體,結體整密、端莊、沉穩,那麼,此時的顏真卿,經曆了四十年的宦海風浪和命運沉浮,目睹了朝廷萬象和庶民苦難,感受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這一切,已與自幼得天獨厚的家教、“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詩書苦讀學養、筆走龍蛇的書法功力,以及卓爾不凡的聰明才氣,熔鑄為一顆愈益雄毅的憂國憂民之魂,一腔愈益剛正的浩然之氣,以及不迷霧霾、不懼風浪的洞明識見,從心所欲而正氣朗然的處世智慧。這種崇高的人生境界,使他的書法升華到了一種提筆生神,新意自出,字內精微,字外磅礴,氣勢恢宏,遒勁雄厚,形神兼具,雄視千古,美輪美奐的境界;並開始向著老辣中融會新鮮活潑生機、疏淡中呈顯質樸茂密風神、圓潤豐厚中透出豪邁氣度的至善至美境界演變。此時之作,後人認為尤以《麻姑仙壇記》樸拙遒峻,沉穩雄厚,秀穎超舉,神采軒昂,不拘規範而變化有致;《大唐中興頌》則古雅豪放,大氣磅礴,淋漓頓挫,雄渾端嚴,為顏真卿“第一得意書”。

顏真卿的書法創作驟然進入繁盛期。如奇泉噴湧,佳作迭出,雲蒸霞蔚,輝煌燦爛。任撫州、湖州刺史年間,其主要作品除了以上所述者外,還可列舉:

《顏允南碑》

《顏喬卿碑》

《顏幼輿碑》

《顏允臧碑》

《殷踐猷神道碑銘》

《清德頌》(讚頌表兄、前刺史張景佚之德)

《元子哲遺愛頌》

《千金陂碑》(記述土塍陂築堤始末)

《橫山廟碑》

《顏公大宗碑銘》

《刻清遠道士詩因而繼作》

《顏默碑》

《送劉太衝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