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謫守撫、湖(1)(3 / 3)

《八關齋會報德記》

《開元寺僧碑》

《懷素上人草書歌行集序》

《與夫人帖》

《顏元孫碑》

《臧懷恪碑》

《述祖德碑》

《吳興沈氏述祖德記》

《幹祿字書》(正書伯父顏元孫文)

《妙喜寺碑銘》

《顏杲卿碑》

《歐陽璡碑》

《玄真子張誌和碑銘》

《康希銑碑》

《和政公主碑》

《玄宗賢妃盧氏墓誌》

《李含光碑》

《項王碑陰述》

《祖亭碑》

《張敬因碑》

《顏真定碑》

《元結神道銘》

……等等,難以備記。

必須說明的是,其中幾幅為後人看重的作品,作於大曆六年(771)秋離開撫州,至大曆七年授職湖州刺史之間。

大曆六年(771)八月顏真卿到達金陵,十一月祭拜埋葬於大江之畔幕府山下的先祖顏含之墓,撰、書《顏公大宗碑銘》,刻石立於墓前。碑文敘述先祖顏含及十五世子孫事跡,為家族曆代之忠義孝悌、文學才業而自豪。

在金陵,顏真卿曾去蘇州一遊。開元九年(721),十三歲的少年真卿,隨母親南赴蘇州,投靠時任吳縣令的外祖父殷子敬,曾遊賞虎丘。如今,時過五十年,虎丘重遊,不僅為山林美景所賞心悅目,更為曆史勝跡所感動,幽情詩興勃然於胸。以生長於殷周的神仙自詡的清遠道士曾於此題詩一首,顏真卿吟誦之餘,其所描繪的“白雲蓊欲歸,青鬆忽消半。客去川島靜,人來山鳥散”的清幽寧靜、悠閑恬淡的情景,在心中產生共鳴,於是,和詩一首,雲:“不到東西寺,於今五十春。羯來從舊遊,林壑宛相親。……悠然千載後,知我揖光塵。”193遂將清遠道士詩以及自己的繼作刻之於山崖。

次年春,顏真卿仍逗留金陵,當年於平原起兵後請求擔任從事的劉太衝聞訊謁見。天寶十二年(753),劉太衝中進士,然時逾三十載,仍官職甚微,將西遊謀官,顏真卿撰《送劉太衝序》以勉勵194。該序神采飛動,曆來極受讚賞,堪稱稀世瑰寶。

九月,顏真卿至東都洛陽,僧人懷素謁見。懷素酷愛草書,自作頗多。幾年前,遊曆南北,拜訪名人,請求品評。名滿天下的李白、盧象、戴叔倫、任華、蘇渙等人作詩三十餘篇,稱讚其書才。著名書家徐浩,也對其書作大加揄揚。懷素遂於長安名噪一時,載譽東來,到了洛陽。適逢顏真卿來此,於是登門拜謁,交談多日,獲益匪淺。顏真卿應邀為懷素攜來的名人詩歌作序。

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聖,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夫草稿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於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楷法精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嚐接遊居,屢蒙激勸,教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可複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亟揖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嗟歎不足,聊書以冠諸篇首。

顏真卿認為懷素可稱“僧中之英”,有著貫通諸家的氣概和豁朗暢達的性靈,真誠地稱讚其精心研習“草聖”張旭草書,聲名大著。在追述了草書的發展曆程後,顏真卿說,“草聖”不僅草書雄逸絕倫,而且楷書之法十分精到,自己曾經得到他的激勵和勸誘,並傳授了筆法,但由於自己天性不高,又糾纏於冗繁事務,學而無成。他真誠地讚美懷素師法“草聖”張旭的“縱橫不群”,卻言而有度,不一味溢美,委婉地指出其尚有不足,期待其真正成為其師張旭的“入室之賓”。懷素得到顏真卿的啟發,此後,筆法遵循規矩,大有長進,終成為與張旭一起有著“顛張狂素”之稱的一代草書大家。

不應疏忽的,還有大曆十年(775)的行書《劉中使帖》。當時,安史餘孽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作亂,其部將盧子期於十月攻磁州195,為官軍大敗活捉。十一月,其另一部將吳希光也率部投降。田承嗣勢力大削,膽戰心驚。顏真卿聞聽河北告捷,不勝驚喜,無比欣慰,欣然作帖。紙麵之上,點橫撇捺之間,其忠魂、正氣自然流露,色飛神動,快意難抑,有“鉤如屈金,點如墜石”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