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謫守撫、湖(2)(1 / 2)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璟碑》。還在撰書《麻姑仙壇記》、書《大唐中興頌》之前,宋璟的孫子宋儼就請求顏真卿為祖父宋璟撰寫神道碑銘。宋璟,弱冠進士及第,曆經武後、中宗、睿宗、殤宗、玄宗五帝,正色立朝,“善守文以持正”。武後朝,佞幸之臣張易之誣陷忠良,強令張說作證。宋璟叮囑張說,無論如何,不可與張易之之流沆瀣一氣。如果違逆了聖上之意,要外貶或流放,你將流芳於後世;如果後果不測,我必將闖進宮去拯救你,與你死在一起!到了中宗朝,韋月將上書告發權臣武三思暗通韋皇後作亂,武三思得知,唆使手下官員誣陷韋月將大逆不道。中宗聽信讒言,不查不問,便下令將韋月將斬首。宋璟不從,請求查實驗證。中宗大怒:朕已下旨,你敢違抗嗎?宋璟道:既然有人告發韋後與武三思有私情,不經查問就推出斬首,恐天下忿然,沸然,難以心服。中宗起而拍案,怒火騰天。宋璟仍無懼色:請皇上先斬了我宋璟,然後再斬韋月將。不然,臣不敢奉詔!中宗無奈,免去了韋月將死刑。此後,宋璟幾次被中傷,屢經貶謫,而一如既往,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不屈於權貴,鐵心為國,守文持正。睿宗、玄宗朝,宋璟官至相國,勵精圖治,與姚崇一起,於內憂外患之中,開創了大唐帝國前所未有的“開元盛世”,被人讚為“有腳陽春”196;玄宗嚐以“金筷表直”197——玄宗在一次禦宴中“以所用金箸令內臣賜璟”,宋璟一時誠惶誠恐,不知所措。玄宗看見了,說:不是賜給你黃金,賜給你筷子,是象征你處事的端直。

顏真卿對宋璟景仰已久,把宋璟視作自己的楷模,欣然答應宋儼之請,並立即進入碑文的構思和寫作之中。

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右丞相上柱國贈太尉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銘

於戲!逆鱗劘上,匡救之義深;守死不回,人臣之致極。況乎,文包風雅,道濟生靈,建一言而天下倚平,含九德而三光式序。超無友而獨立者,其惟廣平公乎!

顏真卿滿懷發自肺腑的深摯敬慕和滾燙激情,讚歎宋璟敢於違逆皇上心意,抗顏直諫,匡救社稷的凜然大義,讚歎他堅守正義,不懼危難的崇高風範。在他看來,宋璟不但能夠堅守大義,風範“致極”,而且,文采沛然,深得風雅之旨,處世為人都著眼於有益庶民百姓。他采取的每一策略,無不使天下太平和暢;他的德行至高無上,日月星辰都因之各耀其光,運行有序。他甚至認為,能達到這種崇高境界而無人能夠超過的,普天之下,恐怕就隻有宋璟一人吧!

在深情敘述了宋璟的身世、生平和非凡功績之後,顏真卿以沸騰著激情的詩化語言感歎道:

震電憑怒,讜言而不有厥躬;鼎鑊沸前,臨事而義形於色。蠢迪檢押,難長情之所易;誌深直諒,易古人之所難。外其身而富貴不離,行其道而死生勿替。非夫含一之德,格於皇天。不二之心,形於造次,則何以異是乎?允所謂振古之元龜、皇王之威寶者矣!且夫公之德烈,充塞寰宇;還之謀猷,著明日月。

即使皇上發了雷霆之怒,猶自直言進諫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即使麵對滾煎的烈油,仍然義形於色,無所畏懼。在檢查、辦理公案之中,對於按照常情可以輕而易舉地處理的事,也要一絲不苟地認真辦理,而對於那些連古代賢明者也會感到十分棘手的案件,卻能輕輕鬆鬆地辦得妥妥帖帖。恪守大道行事而無視生死禍福,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卻總是處於富貴之中。如果能夠身懷這種始終如一的“含一之德”,有一顆遵循上天準則而絕不違逆的“不二之心”,並將此“德”、此“心”貫穿於自己的一舉一動之中,怎麼能夠不是這樣的呢?這大約就是自古以來神靈啟示的奧秘所在,也是威力無限的王者珍寶。何況,宋璟公的崇高德行、宏謀大略的光輝,如日月般照耀著整個寰宇、大地人間啊!這些光華流離、擲地有聲的語句,既是對宋璟的讚美,也是顏真卿自我人格理想的激情表達!

一顆忠貞不渝的靈魂,一腔凜凜然行道的正氣!

顏真卿字斟句酌於宋璟碑銘的撰寫之中,卻為政事所擾,不得不暫且擱筆。兩年之後,即大曆七年(772)九月間,撫州任滿歸於東京,才重新提起筆來寫完全文。又過了六個年頭,大曆十三年(778)——七十歲時,又為該碑撰寫了“側記”。這是對心靈偶像的刻畫和讚頌,是對人格理想的描述和表達,顏真卿字斟句酌,筆下的《宋璟碑》,筆筆專注,字字精心,全文健筆正書,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方正虛和,紆餘蕩韻,而一改往常的渾厚圓勁為痩潤疏朗,勻穩雋秀,在其書法作品中風格別具。也許,在顏真卿看來,唯其如此,才與宋璟正直、正氣的人格珠聯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