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精妙的寫作功底(1 / 2)

畏懼並不能免於一死,戰爭的結果大不了也不過一死。奮戰而死,是以死亡摧毀死亡,畏怯而死,卻做了死亡的奴隸。——莎士比亞

創作過程的神速隻是一種表麵現象,一切構思總是逐步成熟的,複雜而大型的作品,如交響樂和詩劇的構思尤其如此。

一旦構思成熟,把它記在紙上,對藝術家來說並不需要花太多的勞動。而莎士比亞的創作過程看起來就很輕鬆快速。

莎士比亞的朋友本·瓊生,能夠很好地證明這一點,因為他曾在劇院裏近在咫尺地觀察過莎士比亞工作。

“記得演員們為了稱讚莎士比亞,常說他不管寫什麼東西,從不刪改一行文字。我對此曾回答說:‘他最好刪掉一千行。’他們認為這是我的惡意攻擊……他寫得那樣輕鬆,以至於有時必須讓他停下。他的頭腦極其敏銳,但卻並非總能控製自己。”

莎士比亞才思的敏捷在其他人那裏也能得到證實。同樣是劇團股東的赫明和康德,他倆處理莎士比亞的手稿幾乎達30年,說他是個寫作快速的作家,“他的手、腦同行並進,說與寫同樣順暢,我們難得收到他有塗抹的稿子”。

莎士比亞是先把一切在腦海裏想過以後才寫在紙上的。所幸的是莎士比亞能夠“在自己腦袋中先將一切準備好、想完全”,不然的話,他的職業是不能容忍他有漫長的餘暇塗來抹去、字斟句酌的。

創造性想象是一切大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必要能力,現實永遠是藝術創作得以發展的主要環境。莎士比亞在現實中觀察人的激情和行為,同時,他也總是從現有的文獻和劇作中尋找他的戲劇情節。

有兩部曆史巨著莎士比亞用得特別多,他從中為自己12部以上的劇本汲取了情節。最初,拉菲爾·賀林希德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是莎士比亞創作的固定來源。

莎士比亞通過這部著作熟悉了他寫作編年史劇所需要的一切曆史事件,進而創作了《亨利六世》、《查理三世》、《約翰王》等曆史劇。

莎士比亞寫作編年史劇不僅利用賀林希德的作品,他還知道其他英國史家的作品。那時,某些曆史情節已經被編成戲劇。

莎士比亞雖然反複閱讀過賀林希德的作品,但是他寫作某些編年史劇《約翰王》、《亨利四世》的基本依據則來自他前輩的劇本。

莎士比亞所使用的是賀林希德第二版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書上有6處莎士比亞姓名的別致花體縮寫,而且書頁的空白處有一些批注,恰恰是在莎士比亞構思英國曆史題材劇本所直接利用的那些材料。

莎士比亞通過閱讀賀林希德的著作,無師自通地理解了英國的曆史,國王的政策以及人民的命運,同時也發展了自己從國家角度著眼思考問題的能力。

另一部使莎士比亞入迷的曆史著作,是古希臘曆史家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

莎士比亞讀的是英文譯本,正是這個英譯本成了他戲劇情節的來源,把譯文和普魯塔克的情節所寫成的劇本做一比較,就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吻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