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前蘇聯解體,俄羅斯宣布獨立。俄羅斯總統鮑裏斯·葉利欽把爭取西方的援助、發展同西方的合作視為首要目標,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戰略,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建立了較密切的合作關係。在一個時期裏,俄美關係密切,被稱之為兩國的“蜜月”時期。1992年6月15日至17日,葉利欽對美國進行了訪問,實現了曆史上俄美總統間的首次正式“最高級會晤”。訪問期間,兩國簽署了《華盛頓憲章》、《關於銷毀戰略武器諒解協議》、《防止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協議》等15個協議和七項聯合聲明。以這次訪問為標誌,俄美關係進人了由敵手向不平等的夥伴關係過渡的新時期。
1994年7月,葉利欽在參加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期間,曾當著克林頓的麵指責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援助俄羅斯的問題上“口惠而實不至”,並明確指出,他來參加這個會議不是來乞討的,而是要求西方國家把俄羅斯看成是一個平等的貿易夥伴,要求他們給予俄羅斯最惠國待遇,向俄國產品開放市場。葉利欽對美國的不滿已溢於言表。1994年10月,伊拉克曾向其與科威特接壤地區增兵,意在壓國際社會取消對伊拉克的經濟製裁。美國立即調兵遣將,準備再度對伊拉克動武。俄羅斯則公開表示支持伊拉克,反對美國對伊拉克搞武力威脅。葉利欽不僅派外長到海灣地區搞調停,而且還在聯合國展開活動,力圖阻止美國對伊拉克采取進一步行動。俄美衝突還體現在:1995年5月1日,克林頓突然宣布對伊朗實行製裁,並要求俄羅斯取消與伊朗達成的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計劃。葉利欽沒有接受美國的要求。5月9日,克林頓與葉利欽再次會晤,要求俄羅斯停止向伊朗提供用於建核電站的輕水反應堆計劃。為了緩解美國的情緒,葉利欽同意取消俄伊合同中的“軍用”部分,不向伊朗出口可以生產濃縮鈾的離心機,但也明確表示與伊朗的其他核合作項目將繼續進行。
葉利欽認為,俄羅斯獨立後,百廢待興,需要實實在在的朋友。
巴黎俱樂部是一個由西方債權國家政府組成的非正式官方機構,於1956年成立。其核心成員為經濟合作組織中的工業化國家,共有18名成員國,葉利欽對俄羅斯加入巴黎俱樂部一直高度重視。在他的積極支持和鼓勵下,1997年9月17日,俄羅斯第一副總理丘拜斯和巴黎俱樂部主席努亞耶在巴黎簽署協議,俄羅斯被正式接納為該組織的債權國成員。但到1995年底,俄羅斯的外債總額已達13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外債最多的國家,至此,可以說俄羅斯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擺脫外債的沉重包袱的。因此,在與巴黎俱樂部達成延緩債務償還協議的同時,俄羅斯也一直力爭其作為一個大的債權國應享有的權利,這也是它與巴黎俱樂部進行了兩年多談判的核心議題。“緊緊抓住”歐洲及其火車頭——法國和德國,實際上組成了非正式的歐洲“三駕馬車”。
中國是俄羅斯的近鄰。葉利欽認為,與中國搞好關係,無論在安全戰略上還是在經濟戰略上對俄羅斯都極為有利。加強俄中合作,可改變中美俄關係中俄處於比較被動的局麵,可減輕美國對俄羅斯遏製的勢頭。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和經濟合作,也是葉利欽“東西方並重”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92年開始,以葉利欽訪華為契機,俄中高層接觸日益頻繁。1992年12月,葉利欽訪華。與中國領導人進行首次最高級會晤。雙方發表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1994年9月,江澤民主席應葉利欽總統之邀訪俄,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中俄西部邊界協定》,第一次把邊界全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1995年上半年,俄羅斯主動邀請江澤民主席參加俄羅斯“5·9”慶典。江主席出席慶典期間,俄羅斯表示甚為滿意和歡迎,並給予最高規格的接待。1996年4月,葉利欽在國內麵臨總統選舉和身體欠佳的情況下,第二次訪華,將俄中關係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雙方決定成立“中俄友好、和平和發展委員會”。1997年11月,葉利欽第3次訪問中國。葉利欽執政期間多次訪華使中俄關係連續上了三個台階,從“互視為友好國家”到“建設性夥伴關係”,再到“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中俄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使中俄關係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