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即便在個人生活方麵,梁漱溟的口述也糾正了許多過去的不實說法。最引人注意的是,關於他與前後兩個太太之間的感情,過去的說法是,他與第一任太太感情不深,與第二位太太似乎比較般配;而梁漱溟在這次訪談中所說的與上述說法幾乎完全相反。這究竟是梁漱溟晚年一時的看法,還是曆史事實呢?恐怕還需要研究。

人無完人,書無完書。《口述》是一本好書,不過由於錄音整理者的知識背景或其他方麵的原因,書中的問題也還有不少。主要是,一些人名或書刊名給搞錯了,像196頁的“石兆基”應為“施肇基”,273頁的“薛衡”應為雜誌名字“《學衡》”,至於“梁啟超、梁任公”、“顏淵、顏回”、“王艮、王心齋”等,姓名與字號並用,讓不熟悉這些人物的讀者覺得是兩個人。這些問題,希望出版者在此後加印時盡量予以訂正。

(馬勇,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學術文化史,關於梁漱溟研究出版有《梁漱溟文化理論研究》、《梁漱溟評傳》、《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等專著)

儒家跟佛家(1)

艾:您是怎麼知道這本書出版的(指艾著《最後的儒家》一書——整理者)?就是說,您的一位老朋友,是這個……

梁:有一個姓朱的,是吧?

艾:對,有一位姓朱的,他當過我的學生,他給我打電話,說您知道有這件事情,那是怎麼知道的,是國內有這本書呢,還是國外……

梁:朋友給寄來。

艾:從美國寄來的?

梁:是,有一位姓胡的,叫胡石如。

艾:因為他也是給我寫信了,您記得,他是當年20年代北大的學生還是……

梁:我記不清楚,他對我很熟,我對他不那麼熟。

艾:三個月以前,我在什麼報紙看到您的照片,剛剛要搬進來的時候,是香港《大公報》的記者來采訪您,還是……

梁:記者來,他有一個中國新聞社的記者,來三個人看我。

艾:那我自己不是記者,假如我將來再寫什麼文章,我是先把稿子寄給您過目……

梁:好,這樣好。

艾:我還不知道是在哪一種刊物、雜誌,還是要看報紙、雜誌的主筆的興趣。

梁:對。

艾:我是在研究您生平的時候,旁邊好幾位當過您的學生,或者在山東鄒平的時候工作過,不知道最近有沒有與您聯絡。香港有一位也是姓胡……

梁:對,胡時三;胡應漢,號時三。

艾:哦,是。我差不多十年前去香港的時候,開始研究這個問題,去拜訪了他,他也給我很多寶貴的資料。這個還有一位姓王,王少商(音同),是在廣州第一中學時候的學生。

梁:對。

艾:還有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也是與您有關係的。

梁:有關係。

艾:美國還有一位姓張,也是參加當年鄉村建設運動的,不過是在定縣那邊工作,他是在美國一個大學,最近幾年我不知道,我沒有跟他聯絡了。台灣有一位周紹賢,他還是非常非常佩服您了,出版了一些文章。最近台灣一家報紙把我的一篇關於您的文章,翻譯成中文出版了,因為他們隻把幾部分翻譯成中文,看起來不夠有係統,周先生也是寫了一篇文章,批評我的文章。

梁:他們是發表在什麼刊物上?

艾:報紙,是《中國時報》。最近在香港,好像也有兩三次,我看到您的消息。

梁:他們來訪問我,同我來談話。

艾:最近幾十年呢,我知道,您是在政協那邊……

梁:一直都在政協。

艾:那您還是在寫東西,或者……

梁:前些年嘛寫東西,近來就很少寫了。前些年嘛,主要就是寫一個長的文章,叫《人心與人生》。

艾:您是好久以前就開始寫。

梁:對,這篇文章相當長,寫下來就用了三本,另外有一個短的,講中國的老子、孔子跟印度的佛教,講三家的。這個講三家的,沒有《人心與人生》那麼長,比較扼要。

艾:都還沒出版吧?

梁:都沒有。在過去,現在好一點,過去政府有一種統治思想,不能夠隨便發表。

艾:這是不是因為“四人幫”的……

梁:不完全是他們的關係。過去很多年是這個樣子的,現在比較好,比較放寬些了。我為了取得領導上的同意,能夠讓我的著作出版,我把自己一篇不是太長的文章送去給領導,送去給政協。這篇不太長的文章大概有一萬多字,一萬一二千字,這篇文章是這樣一個題目:《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拿這篇文章請他們看,我意思就是說這篇文章可以代表我的思想了,為了領導上看的時候方便,那個大部頭的、一共有三本的太費時間,所以我拿這篇文章去請他們看,我的意思是請他們審查的意思。他們在政協,政協的主席是鄧小平,鄧本人太忙了,送給政協本來是給他看的,但是他太忙了,沒有時間看。他交給一個副秘書長看,這個副秘書長看過了,副秘書長對我說,領導交給他看,他看過了,他簽注了一點意見,又交回去,領導上還沒有發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