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放眼水係與城垣(2 / 3)

試問人類為什麼要建造城市?城市的本質是什麼?不妨這樣回答:當人群具有了足夠數量之後,他們需要獲得一種安全感,於是就自己“畫地為牢”,用一道城牆把自己封閉起來。所以從本質上說,城牆的本質是自我封閉,但城中和城郊的市場,卻又與城牆本身相輔相成,市場的本質是開放和搞活。但是,人們有了城牆,就又得設立城門,以供人群的出進。再,一道城門或許還嫌不夠堅固,於是又創造出在城門外再設立一道箭樓,並在箭樓與城門之間圍繞起兩道弧形的甕城。不僅便於保衛,而且還可以把少量敵人引進來“關門打狗”。這一套城門、箭樓、甕城本來都是為實用而產生的,後來慢慢“軍轉民”——北京各個城門在市民生活中派上了不同用場。比如說,處在北京正中心位置的前門,主要用於商業;崇文門連著舊日海關,供商人隨時出入;宣武門外是宣南文化的發祥地,趕考之人出入比較多;西直門主要是為皇宮運送西郊的泉水;朝陽門擔負從通州運糧食的功能;德勝門是軍隊出征的經由之地,等軍隊回歸,則就要進安定門了。如此種種,日久天長,實用基礎上又增添了審美價值。劉秉忠的貢獻還在於,他為元大都設立了城市的中軸線,線的左右基本對稱,重要的建築物也需要左右對稱,甚至連朝臣上朝,都要文臣在左而武將在右。這種種的設定,其背後的根據就是中國的古典哲學,以及自周之後曆朝建設都城形成的規矩。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往往水係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例如元大都之前的金中都,位置在現北京城的西南,中都的中心位於今廣安門西南。當時為中都提供水源的,是北京西南方的西湖,麵積很小,水源有限。後來蒙古軍隊統帥忽必烈南下攻打金兵,就建築了範圍更大的元大都,水源則也改變,從西北方向上引入白浮泉、甕山泊的豐富水源。但天公並不作美,地勢上也為引入設置了巨大困難。水流從來就由高向低的,要想讓北京西北郊的水源經過一個馬鞍形的穀地進入北京,猛然一看,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但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他采取如同今天三峽那樣的船閘的辦法,讓水一段段地被逼高,等最後達到了足夠的高度,再橫向流淌到另一個可供正常流淌的高地。當時並沒有足夠的科學理論,但郭守敬卻通過實踐做到了。他應該是今天工程院中那類特別能實踐的高人。還有,特別應該琢磨的是,這位郭守敬除了是水利專家之外,他同時還是天文學家。我在長江流域的一個城市中,看到了郭守敬在天文方麵的創造。他在平地上建造了一道傾斜的牆壁,呈45度角向著天空,這斜麵總有一百米吧。在斜麵的盡頭設置了一個儀器,在斜麵的起點也有一個儀器。測算天文的人,就站在起點向著終端望去,望向那遙遠的太空。而望的時間是有限定的:需要在特定的某年某月某日的某時某分,從這個角度才能望到他所需要看到的東西。我久久無言,這真讓人歎為觀止!他郭守敬能成就其水利一項就已經很可觀了,還怎麼能夠成為如此的多麵手呢?難怪今天在北京什刹海的北岸專門為郭修建了一個紀念館,這實在是很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