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飲食滋味最悠長(1 / 3)

北京人的講究吃,不是沒有道理的。這麼大的京城,到處都是飯館,或者說飯館中有各處的菜肴,才能襯托出帝京胸懷的博大。八方之人,以八方之食應之,這樣才是自然的。當然,京城的初期卻是以山東一地的飲食為主。京城著名的“八大樓”,都是賣山東菜的飯館;稍後的“八大居”,則是山東菜與江南來的淮揚菜各半。山東近海,海產品豐富,海產品的發製也有辦法,相應的就是世世代代出廚子,所以在北京大飯館中幹頭廚的師傅,“老”到準備回家的時候,向家鄉打個招呼就行了。北京飯館也樂意這樣接受新人,你新來的廚師出了事,我到你老家去算賬,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麼!

在北京這些老飯館的門口,通常總要站著一個“閑人”,他的穿著不錯,但不做任何實際的事,隻是左顧右盼著反複張望。他在看人,看左右的來往行人,有哪些可能是想吃飯的人,尤其是其中有哪些是有可能被自己拉進來的客人。如果看準了,他就穩步上前,用最積極也最禮貌的態度與語言,去打動對方,去調動對方的食欲,然後親切地把他領進自己飯館的大門,再親手把他交給迎上來的堂頭或夥計。顧客進門,門裏馬上要作區分——看他的衣著與神態,是把他讓到樓上的雅座中呢,還是請進樓下一般的大堂。這千萬不能錯。讓應該坐雅座的進大堂,他會認為你藐視他,他會扭頭就走;應該進大堂的上了樓,他也會手足無措。他不會點菜,也不敢點菜,平時他隻吃慣了經常吃的那幾個菜。在樓上的雅座中,顧客點菜之後,夥計要向樓下的廚房報菜名,把幾號房間要哪些菜肴(分別又是幾寸盤),都用唱歌一樣的聲調,響亮地報給樓下的廚房與大門口的賬房。廚房的大師傅聽真之後,就按照這菜單依次做菜,而賬房先生同樣依此分別記賬,等顧客吃好了就依此收錢。大飯館都各有自己的“名菜”,顧客所以來,一般都是奔“名菜”來的。但大飯館不能光燒製這些“名菜”,一些最懂行的“老吃家”,就專門喜歡到大飯館去吃小菜。一是便宜,二是檢驗手藝和服務質量,三是吃完了把結果散布出去,還能增加自己的名聲。這些人往往也是祖上有過功勞的大宅門,幼年也跟著祖上風光過。但事過境遷,過去的風光不再,這些子弟往往還依戀過去了的日子,於是就專門到大館子中去吃小菜,也借以緬懷昔日的尊榮。就曾經有這麼一位到東興樓(八大樓之首的那家)吃飯,專門要了一個燒茄子。跑堂的沒在意,後麵廚房上來了一批菜,他就先給“大戶”上魚翅海參,就把這位點的燒茄子耽誤了一會兒。等最後燒茄子上了這位的桌,這位瞟了一眼,說:“叫你們堂頭來。”堂頭聞訊,趕忙上前,也隻是瞟了一眼,立刻轉身吩咐:叫廚房再做一道,重新再上。什麼道理?是這菜的顏色稍微深了一點兒,是熟“過”了。本來,像東興樓那麼大的院子,廚房離顧客的距離相當遠,廚師起鍋時的菜隻能七八分熟,端進大堂就有九分,等上了桌和顧客搛進嘴裏,才正好十分。是這夥計上燒茄子慢了,端上桌就“過”了十分,那還不得找挨罵麼?時間又過了若幹年,除了“八大樓”和“八大居”,西長安街一帶又出現了“長安十二春”。這是十二家名稱帶“春”字的新飯館,口味上也不再是單純的山東口味了,其中有南方口味的館子。市麵上賣的點心,也不再是早先的“大八件”、“小八件”與“細八件”了,同樣南方帶有甜味的糕點也挺進並紮根北京了。

北京人還有一種濃鬱的興趣是吃小館。那時閑人多,有些人串門也不趕時候,剛說了沒兩句,就趕上人家要開飯。可巧,這天人家也沒準備,於是男主人便拉著來客“到外邊吃點兒”。“外邊”在哪兒?可能就在這家的近邊,可能隻走幾步,也可能繞到一條小河的拐彎處。那時北京城裏很有一些委婉流淌的小河,特別是在小河拐彎處風景獨好。可能那小飯鋪就幾張小桌,但擦拭得能看見木紋。主客落座後,老板出來張羅,都認識,是熟人。主人先到後邊廚房看了看,要知道今天都有哪些材料。然後就與客人商量吃什麼菜,要根據“後頭有的(菜蔬)”去設計。主人說了想法,客人講了主意,老板還插了嘴,最後三合一,想出一道新菜。前邊與後邊隻隔一道布簾子,大師傅早把前邊的談話聽了個一清二楚。老板撩簾子到後頭一學舌,到大師傅下鍋炒菜,就更有了新工藝,那大師傅聽你們幾個說得熱鬧,他如今也想賣一賣(手藝)呢!等最後後邊響勺,老板親自把菜端了出來,大師傅一邊用圍裙擦手,一邊跟了出來。於是,就在那個小飯桌前,召開了一個“三國四方會議”。於是,說不定這小飯鋪從此又多了一個看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