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飲食滋味最悠長(3 / 3)

通過上述介紹,可知今天北京的飲食業是何等繽紛不群。全聚德現今兼並了二三十家曆史悠久的老字號,業已成為首都老字號行業的旗艦店。但上文說講的那兩家,都屬近年剛剛冒尖的後生仔。他們小門小戶更“胸無大誌”,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結交一批回頭客,他們就心滿意足。難怪前不久,我遇到北京一家非常重要的飲食大戶的老板,他這樣跟我說:“您大概這一兩年沒怎麼往這當中的深處鑽了。我可以這樣告訴您,如今北京在這些方麵深不可測,幾乎什麼都有了,也幾乎什麼都達到了極致……”這位老總是我的深交,他的話我信。總之,如今北京真是吃多元了。不管你有名沒名,如果我偶然遇到了你(指特定的飯館與你的特定菜肴),頭一口的口感特別好了,我就一定不會輕易而去。我會為你揚名,你也因此獲得一個小範圍的固定名聲。你或許不像全聚德那樣,一定要經營成龍頭老大,你隻要覺得生活、經營在一定區域,有些小名聲也有些利潤更有些穩固朋友,不也就行了嗎?你自己的心態特別好,你經營的店鋪環境特別好,你由於這個店又結識了一幫朋友,如此這般,不也“就夠了”麼?

北京人如此好(讀仄聲,喜歡、嗜好之意)吃,當然有正負兩個方麵。“正”是積極的,通過吃去交朋友,通過吃去了解其中的奧秘,許多大藝術家和大學問家,都非常喜歡吃,他們並因吃促發了自己正業上的提升。“負”是消極的,那就是北京人太看中吃裏頭的滋味,僅僅是口感好就行,很不注意營養成分,甚至很不重視飲食端上桌之前的過程,那往往是很不衛生的,對人(尤其是成年、老年之人)的健康是有害的。這裏不妨再深入探討一下滋味這個難以仔細觸摸的“東西”。它不是物質的,也沒有辦法給予科學的評判,往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定標準。它過於感性,就個體而言,不同的時間段的滋味,甚至能夠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中國的諸種古典藝術,也具有這一特點。所謂特點者,往往就是優點與不足的結合物。中國飲食上,有一種要通過吃飯達到環境和諧的目標。不能是個人單獨進餐,至少是要對酌,重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的交流,甚至吃到什麼都是第二位的。試問什麼是第一位的?那就是“高興”。再問什麼是“高興”呢?那就又包括許多具體的“吃”之外的東西,比如下飯館吃飯,就包括吃院落、吃屋宇、吃器皿、吃“菜”的刀工與火候,在吃(夥計伺候)的態度上。最後的最後,要吃的還是滋味——這裏,已經不再單獨是菜的本身,而是從離開家門那一刻算起,到吃完飯回到家為止(甚至要延續到吃過飯後很長時間的回味的過程)——在以上漫長的時間內,預期與回想共同構成了滋味形成與發展的全部。中國人飲食上的追求,大約也就在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