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說年節論婚喪(1 / 3)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因此北京的各種民俗不僅數量繁多,而且特別濃鬱。比如每年都有許多約定俗成的節日,最大的節日當推“三節”: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在春節到來的前一個月(臘月),人們就開始忙過年了。

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寫大字(春聯);二十五,掃房土;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坐一宿……”總之,伴隨時間的推移,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真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各個家庭要求全體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飯後由長輩敘說家族往事,要孩子們明年多努力,等長大了好給家族增加榮耀。從市麵角度講,年三十晚上集中了三種“市聲”:一是剁餃子餡的聲音,二是店鋪中打算盤的聲音,三是到了午夜放鞭炮的聲音。事實上,除了這三種聲音之外,更有一些其他的舉動,比如貼春聯。在北京市的西四與西單之間,馬路西側的幾條胡同中,每當除夕來到之際,那些磨磚對縫的四合院的大門開了,男主人在孩子們的簇擁之下,走出自己的院落,然後在自家大門上粘貼春聯。這春聯是需要本人所寫,貼出來就是給整條胡同的人看的——要看其書法,要看其文字,要看這張春聯與自家的大門是否妥帖……男主人通常是吃完年夜飯,回到書房才想好文字並一氣寫成的,他會記得去年鄰居們都寫過哪些春聯,更會記得在去年與鄰居的春聯競賽中自己的成績如何,於是就想到今年一定要更努力,至少要在胡同中臨近的幾個大門中奪取“冠軍”。

當他貼完了自家春聯,還會讓孩子們打著燈籠照路,他要把臨近大門上剛貼上的春聯逐一看過。如果遇到鄰居家的老人,他們會彼此拱手說:“恭喜發財……”年三十晚上通常是不睡覺的,俗稱“守歲”。次日起來得晚,大家也習慣在家裏休息。北京真拜年是從初二開始,通常又是男人們出外,女性則依然守在家中。在春節這幾天中,習慣家中不動火,隻把節前做好的飯食熱一熱吃下。春節期間,北京原來散布各處的廟會大都歇了,攤販們集中在和平門北邊開辦廠甸,這是北京春節超大型的集會,要從初一一直辦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北京人在過節期間也常出外聽戲,戲班演的都是歇工戲,不費力而顯得很熱鬧,因為演員們想:“您在過節,難道我們演員不是人,就不需要過節了嗎?”過節期間,戲園子流行演出歇工戲。所謂“歇工”,就是不能把主要演員累著,所以劇情一要吉祥,二要輕鬆,任何演員都不願意把自己累個賊死。著名的北京京劇團有四大頭牌——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平時各人演出自己流派的戲,都比較累,這樣演戲觀眾也才覺得“值”。等到年節來到,他們集體演出,前邊由武生演一出很結實的大武戲,後邊跟上譚、張、裘合演的《二進宮》,這戲大約要唱一個小時,但是由三位分擔,就不很累了。

劇場休息後上演馬連良的《淮河營》,這是出劇情瀟灑的戲,演員並不累,但觀眾很滿足:一個晚上,就把人家四大頭牌都看齊了。您哪兒找這樣的造化呢?節日看戲,務求輕鬆。觀眾是從節日氣氛的家裏出來,看完戲還回家繼續過年過節,大家高興而來又高興而去。北京人的春節一直要過完“元宵”,“年味”這才漸漸淡漠。為了擴大自己的生意,老北京的許多老字號都煞費苦心,比如為了推銷自己的蜜供(一種用蜜汁製作的甜食),它采取預訂的形式,每年從春天就預交那份並不低廉的費用,每個月交一部分。這樣等到年底,也就不感到沉重了。還比如,在製作過年的糕點時,商人都費盡心機,他們大量采購某些核桃仁,碎一些的猛壓價錢。越是大商號壓得也越厲害。等大批核桃仁進貨後,就發動本店職工加班加點把核桃仁分揀出來。這活兒不是白幹,給加班費;同時讓老板的妻女也加入進來,就能提高職工的勞動情緒。他們把核桃的渣滓做糕點,把稍微大一點的做成核桃排;最小的末子也不浪費,同樣與麵粉揉在一起,改善了麵食的味道。再比如中秋節,商人們都要推出月餅,他們把質量稍微次一等的在節前兩三天推出,好讓外地客人帶走;等真到中秋節那天了,店裏的全部商品(包括月餅)全都是優質廉價的,推銷給本市顧客。為什麼這麼做?他們知道,自己商店最重要的顧客,還都是本城居民,因此一定要留一個好印象。這上頭隻要好了,一好就是一年,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