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門這個市場長期並存的,還有一類不能上台麵、卻又十分有特色的小型市場——曉市,或稱鬼市。在北京,至少在兩個地點(一在崇文門外東大市,一在德勝門外橋東北河沿)存在過都使用這個名字的市場。沒有人占地主辦,一切都是自發的,天色還沒有全亮,買主與賣主自發聚集到這兩處,買主手提一盞風吹不滅的玻璃燈,買與賣就在模糊的燈光中進行,速度非常之快,可以討價還價,但說準了馬上就得成交。一旦天亮了,雙方都非常急切地離去。這兒的商品多是一些舊而又帶有文物價值的東西,可能是從王府或大宅門中偷出來的,也許賣者就是不肖子孫本人。反正它們的“來路不正”,其中又有一定數量的偽造品。因此辨別上很需要眼力,弄好了可以轉手賺一筆,看差了丟人現眼不說,而且還得賠錢。據說發生過這樣一件真事:某人被眾人稱為鑒別真假的大行家,一次,一個朋友興衝衝夾著一個包袱進來,說是十五塊銀元買了新的羊皮袍。內行仔細看了看,說“您上當了,這是假貨”。原來那皮不是皮板而是皮紙,那毛都是一點點粘上去的。當場用水灑在皮板之上,不一會兒羊毛就紛紛脫落。朋友不語,大家都安慰他。話說第二天上午,這人又興衝衝進來,說羊皮袍已經在曉市上以十三塊銀元的價格賣出,因此這樁買賣“不算大賠”。內行讓他出示銀元,他剛一拿出,內行立刻又說:“假的。”經仔細鑒別,這銀元或是鋼板,或是鉛錫,再度上當。試問:有沒有真正揀到好東西的?偶然也有。一次,某甲興衝衝拿來藍寶石四顆,講是剛才在某處遇一瞎老太太,她拿出一對髒兮兮的石頭獅子,要價極低。是自己發現那眼睛是寶石,於是挖下眼睛單獨買走。在場的某乙聞言不語,隨即走掉片時又回轉來,他手上拿著金晃晃的獅子一對。原來他剛才又找到那瞎老太太,把那沒了眼睛的石頭獅子買下,回家仔細擦拭,才發現它果然如自己所料——獅身是金子做的。某甲聞言,這份後悔,為什麼沒有想到用寶石做眼睛的石獅,其獅身也絕對差不了呢?最後,二人合夥把重新裝上了眼睛的獅子賣給一美國商人,其數字大得驚人。當然,後來單買獅身子的那位,得到價格的五分之四。也正因為曉市上能有這個“波動”,才使得這個市場格外有魅力。它最盛行在清末民初以及稍後的一個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社會變化急劇,貧富往往交替頻繁。因為“敗家現象”和“敗家子兒”多,“真貨”和偽造的假貨也多,所以這樣的市場也就能存在下去。等進入20世紀30年代,社會進入了南風北漸,那些舊玩意兒不再具有市場,這兩個曉市也就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