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從市場看客商(3 / 3)

在民國初年以後,南中國的商業開始向北京試探著進入。尤其是在帝國主義進入北京之後,南風北漸更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桂香村”、“稻香春”、“稻香村”等糕點業,先後在北京站穩了腳跟。他們的商品最先得到北京市民的青睞。從前是“大八件”、“小八件”、“細八件”的市場,被各種南式糕點所替代;從前是“三個五”(五斤麵粉放五斤香油和五斤白糖)的實打實的作風,讓位於精打細算的南派作風了。一批質量較次的黑核桃曾被長期冷落,後來被某京城的“稻香春”飲食店壓低價格全盤購進,老板發動妻女與店員一起加班加點進行挑選,按斤發給加工費。挑出的最大的核桃仁單獨出售;次一些的核桃仁去皮經過油炸,在門市上出售;碎核桃仁可以在糕點和元宵餡中使用;還有太碎的,就幹脆做成核桃酥出售。這個店每年賣月餅時,前期的質量一般,斤兩上也有“偷手”,因為這多是外地客人買了帶到外地去了,回到家告訴親人“是從北京買的南方月餅”;而到了八月十四或十五這兩天,來店裏買月餅的則一定是北京本地人,於是這兩天的月餅質量特好,分量也特足。目的就是留給北京顧客一個好印象,因為買賣常年的顧客就是他們呢!這時商業經營作風正處在轉折的時期,所以後來選舉東安市場的商會會長中,會長一職就由上邊所說的“稻香春”老板擔任了。他把臨街的每個櫥窗全都出租,但陳列的商品又必須是東安市場出售的東西。這樣,他就既拿到了租賃費,同時又宣傳了自己的商品,一舉兩得了。於是王府井大街也逐漸與前門平起平坐了,那裏又成為一個嶄新的商業區,是一個有別於前門的商業區。時間再往後推移,內城西側的西單地區,也成為有別於王府井的商業區。在後兩個商業區中,既有掛著匾額的老字號,也有西式的綜合商店,這種綜合商店尤其吸引新式的顧客。當時在海澱的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大學教授及學生),都專程進城跑到王府井或西單購物,在他們眼中,前門這個市場已經太陳舊了。但無論如何,“三區並存”(前門、王府井、西單)的商業格局很穩定地出現在北京。它們各有各的樣式,也各有各的主顧,互相雖有競爭,但誰也沒達到能夠取代另外兩處的地步。

如今,北京已進入新的時期。北京的版圖大大擴充:三環、四環、五環……甚至要到六環。再遠,就進天津或河北了。老百姓一聽說這些就害怕,生怕哪天搬遷,政府要讓自己陡然搬家到那遙遠的遠方。當然,現在的開發商很有經驗,一旦把一個新區開發出來,也必然要把諸如商業網點、學校、醫院、公共交通這類老百姓離不開的設置先期搞好。現在,大型商場在整個北京星羅棋布更遍地開花,業已住在城外的老百姓(比如我)沒事也絕不進城。夜晚站在樓頭,遙望市區燈火——實際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市區,而是近郊的樓盤,就也已然很滿足了。回想我幼年、少年與青年時期,有幸住在王府井、前門、西單三大商業區的旁邊,那時覺得北京真大,自己能夠馳騁在三大商業區的中間,是何等幸福,真是尋常人等不敢想象的幸福啊。我此際忽然想起前門鮮魚口中的黑猴品牌的七家鞋帽店,如今的人們,生活都在向標準化看齊,誰還需要這麼多的黑猴呢?如今,有了衛生的吃的,有了合適的穿的,有了幾個大批量供應人們吃穿的大工廠般的大車間,全北京市的供應也就齊全了,誰還需要特殊的“家做”呢?能夠“家做”的手工作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遠,其價格也越來越貴,城市正在城市化,誰還能與城市化背道而馳呢?這樣想過之後,試問自己過去的那種生活,究竟又給得了自己什麼?似乎,全都是舊時代的遺存,不再有用了。今天業已進入了新時期,新時期自然就有新的格局與規矩。至於那些舊的規範,試問它們還有價值嗎?那就真的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