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京城文化再錘煉(3 / 3)

第三,千鈞一發,悲欣交集。

北京往往在曆史轉折的千鈞一發的關頭,顯現出過人的智慧與毅力。隻要稍微不注意,曆史馬上發生大的逆轉,忽地就能“過去了”。真的很玄。然而北京畢竟是有福氣的,遠的不說,隻說20世紀發生過的幾次重大事變。30年代中期舉行的長征,最終勝利到達了陝北,終於在延安這偏僻而又貧窮的山溝溝裏紮下了革命的搖籃。試問當時有多少人就此看好了中國共產黨?如果長征沒有好的運氣,或者中途覆滅於哪個時期及地點,中國革命的前途,就又不知要晚多少年。又,1931年之後,日本侵略中國,鐵蹄南下,步步緊逼直到香港。中國究竟滅了沒有?由於賣國政府的出現,可以說已經失敗;但中國國民的心頭,卻又是沒有失敗過的。終於形勢一點點地好轉,“八?一五”出現了大的轉機,曆史進入了新的階段。再,1945年毛澤東應蔣介石之邀前往重慶,如果戴笠下了黑手,讓中國人民失去最偉大的領袖,那麼試問中國今後的道路會走向何方?還有,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參加了抗美援朝的偉大戰爭,要麼蘇聯沒有直接出麵援助,要麼出現其他不能預料的結局,我們共和國的前途又會怎樣?或者預測,如果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就轉入二線,而以劉少奇、鄧小平為首的一班人接班,那麼中國的革命與建設,又會發生什麼樣的結局?

我們在半個世紀之後再重新看這一段段的曆史,又不難發現日本侵略中國,給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轉機,經過幾十年的喘息,終於取代了國民黨,成立了新的國家。如果中國共產黨能夠早一些確立每屆領導人隻做一屆的決定,那麼結果就會好得多。還比如1976年,這實在是一個不平常的年份。這一年唐山發生大地震,本年初以來,共和國的三位元老先後去世,而窺測政權多年的“四人幫”心裏無比高興,終於讓他們等到這再合適不過的時機了。可命運偏偏與他們作對,老帥們棋高一著,搶先一步采取行動,把“四人幫”控製起來,共和國得到了新生。我們試想:如果老帥們晚了一步,或者消息泄露,最終“四人幫”掌握了政權,那共和國今後的歲月又該如何?最後還有似乎不應該作的預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如果能早開十年,或者改革開放政策能夠早實驗試行十年,那就可能贏得國際舞台更好的時機若幹年。同樣,如果今天不能對黨內的腐敗之風痛下殺手,或者讓這殺手晚下若幹年,會不會我們前些年用血換來的成果就會貽誤殆盡?……

總之,上邊我說了一些不該由我來說的話。事實上,我接觸到的社會各方人士,他們都是社會的精英,有的甚至是黨校的學員,有的還是等待提拔的接班人,他們也都在談論並研究著中國的曆史,他們知道的事情很多,想的也很開放,將來做的時候肯定大刀闊斧,絕不對不該客氣的事物心存憐憫。我老了,又屬於書生之流。前人早就對我們進行過歸納:“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書生卻又是愛國的,更是勇於為國捐軀的。這也是不應該無視或蔑視的。所以,隻要我們不遷都,即使遷了都也不應該忽視我們過去在北京這個城市所進行的一切,這“一切”就包括它的正麵與負麵,我們盡可能發揚其正麵而掃蕩其負麵——隻要這樣做了,我們的未來就能一天天好起來,甚至是好許多。恰恰我們現在最要爭的就是這“許多”——我們在前進,世界上別的國家與地區也在前進,我們要想爭取一個好的前途,沒有這自己的“許多”就是辦不到的。所以說,我們需要經常反複不斷地審視我們的京城,要力求把它最基本又最重要的精華性的經驗提取出來,然後放回到北京目前各方麵的開放性的社會實踐當中,不斷投入,再不斷抽揀出來。這樣反複無窮,我們的北京勢必就能建設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