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妨試問:某些西方國家的首都,也有百年以上的老城,通常是由一些老年居民居住的,他們就靠退休金過日子,而他們世代居住在老房中,國家也明令不允許房屋主人私自提高房租,令行禁止,居然就這麼延續到了今天。老人們很知足,他們對租來的房屋也很愛護,百多年來,居然就沒有什麼變化,外國的遊客來時,他們自豪更自然地擔任了導遊,敘述了過去,也講述了今天。是那種文化的自豪感,讓他們怡然自得。試問,我們的民族能夠在短時期中也做到這些麼?恐怕,恐怕,有些難啊!是我們的文化與他們的不一樣,所以人家那裏能做到,在我們這裏則非常難辦。
北京人還有一樣很不好的毛病,由於對科學知識的淡漠(這可以與上海對比而言),對自己城市的資源毫不珍惜,甚至連知道都不知道。本來北京地區是不缺地下水的。記得去年在探討圓明園的問題時,曾有一位長著長長眉的老人發言,他回憶自己的年輕時期,隨便用鐵鍁向著地下挖兩鍁,那白花花的地下水就汩汩地冒出來了,而且勢頭就如同濟南的趵突泉似的。可新中國成立後猛勁兒地修工廠,使勁兒地開掘地下水,如今地下水早已降落到很低很低。這怪誰呢?真的很難說,那時我們隻說二十年要超英趕美,誰在這上頭慢了半拍,誰就落後,誰就有可能被戴上帽子。還比如北京的拆城牆,曾千軍萬馬地搞過,群眾運動都發動起來了,轉眼間,那麼高那麼厚那麼長的城牆不見了。大家心裏還歌頌著,真是集體無知啊。近年,崇文區要修建東便門倒塌了的很小一段城牆,向社會征集當年的牆磚,於是這才發現哪家挖開豬圈找出來一塊,哪家翻開了進大門的台階,又發現了半截……
北京是有城牆城門與城樓的,北京是有四四方方的街道與胡同的。這些都是北京的特點。所謂特點,也就是優點與不足的結合。比如正因為街道拐彎都是見棱見角的,你從甲地去乙地,無論怎麼走,都要拐幾個直角,是沒有捷徑可走的。這樣久而久之,北京人養成了直來直去的脾氣,比如你問路一從甲地到乙地,你問怎麼走最省勁兒,回答則是都一樣,甚至對你這提問都有些生氣。他會尋思你問這幹什麼呢?莫非想討巧麼?如果在上海,情況則全然不同,因為路徑是曲曲彎彎的,從甲地到乙地,時常有三種以上的走法。其中或許還有一條既省錢還省時的最佳路徑。如果你是個外地人向他這樣問路,那麼他腦子裏或許要先轉上這樣一個問題:自己究竟有沒有必要告訴他?如果你很聰明又很會“來事兒”,你向他獻過殷勤,他或許就把那條最好的路告訴你了;如果你不懂得這一套,很莽撞又很粗俗,他腦子一轉彎,馬上就指給你一條相反的路……當然,我說的不是今天上海人的全部,但這樣的情況,二三十年前,我也是親自碰到過的。
北京至今還有一個沒能解決的大問題:自己到底是什麼?除了是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之外,自己與經濟的關係到底是什麼。現任北京市的市長就很困惑又很真誠地說:“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們不是非要再爭一個經濟中心,隻是沒有了這個中心,我們的錢從哪兒來?沒有了說法,弄錢的名義就不順,因為在現今的條件下,別說北京是首都了,即便是個中等大小的城市,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我加了引號,但隻能說是市長說話的大意。
最後總結兩句:北京城的負累太重,北京人也不夠聰明與機警。北京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正直,為了追求真理不惜犧牲。我這樣總結肯定是不完備的,但三思之下,覺得也至少是差不多,或者是差不太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