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我期待於牡丹灰鶴(1 / 2)

重新說牡丹。前文說過,我對牡丹的喜歡產生於中山公園。那時我正少年,跟隨長輩到那裏看花,大家都喜歡,於是我也喜歡了。但,我對牡丹真正的認識,是在一個秋天。花早謝了,土地上隻留著一叢叢的牡丹根。我發現一些學畫的孩子跟隨老師走近這些花根,同學們四麵散開,老師給大家講解,於是同學從四麵寫生。陡然,我發現了牡丹根須的美,一根根,一叢叢,互相交叉又互相依傍。那顏色,也是非常地複雜又非常融和。老師說,大家畫牡丹通常是從花和葉子畫起,但實際上,在起筆之前,大家胸中就需要先有這些根須了。根須在胸,上邊的葉子和花才能是地方,才能讓牡丹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融和在一起。也真是怪,我喜歡牡丹不是從它最美麗最招人的花開始,而是從它最默默無聞的根部開始。我後來再讀牡丹的繪畫,於是也特別注意起它的根須,我發現畫家畫它的方法也各式各樣,其中尤以沒骨的畫法最能體現它的神韻。經過這一次,我漸漸懂得無論讀畫還是畫畫,都應該把握它的整體,整體先有了,局部也自然有了。

本書如前展示了北京風物的十個方麵,不一定完全,但應該承認:重要的大多說到了。我很喜歡過去的老北京,很希望在建設新北京的同時,能把它們或多或少也恢複一些。或者說,讓二者能夠兼容。當然,全然恢複舊風物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有餘力,我尤其希望能先在牡丹與灰鶴這兩項上稍微用力。它不如那十個方麵重要,但工作起來相對省力。

還是先引幾句那本隱身於民間的“佚名”之書中的話——

移牡丹適宜秋分後,如天氣尚熱或遇陰雨,晚至九月亦可。須全根寬掘,勿損細根,將宿土洗淨,再用酒洗,每窩用熟糞土一鬥,白蘞末一斤,拌勻,再下小麥數十粒於窠底,然後植於窠中,以細土覆滿,將牡丹提與地平,使其根直易生。土須與幹上舊痕平,不可太高太低,勿築實,勿腳踏,隨以河水或雨水澆之,窠滿即止。待土微幹,略添細土覆蓋,過三四日再澆,封培根土宜成小堆,以手拍實,免風入吹壞花根。每本約離三尺,使葉相接,而枝不相擦,風通氣透,而日色不入乃佳,不可太密,防枝相磨,至損花芽;不可太稀,恐日曬土熱,至傷嫩根……

牡丹經過移植,多有換根換幹之弊。牡丹之根,成棵在三五年者,其根長可達一米,且為立根,很少有橫生歧根與須根。如移時絕不能全根不傷,況深掘不能超過五十五公分,餘根皆在廢棄。移後最好者,則由根端再發歧根,仍是直下多,從旁橫生者少。凡經過移動後,每因天時地利,不合要求,非上條抽枯即下根腐爛,難得雙全,惟幹與須之間,能維持二三年之久,可以發生新條,再生新根,故三年不死,三年不生。

牡丹不是絕對不能移栽,而一旦移栽,您就最好嚴格遵照上述的程序。試問,它是怎麼得到上述的程序的?外因是人對它的栽培與照料,內因呢?就因為它是牡丹,是你們要把它造就成“國花”的牡丹!它的根須很嬌嫩,經過多年與大自然的接觸與調試,如今有些“一成不變”了。且看下麵一段文字:

牡丹之根性,及其葉芽枝幹之生機構造。牡丹之根是肉質根,年久方有半木性之內心,並不堅固,中心以外完全根質,其性鬆脆嬌嫩,在肉質根皮部分,多生極微細絨毛,此毛永久存在,每年秋分時地濕,即在內根上發生白色細水肉須,如豆類主根上之細發,肉根之尖端,水根發生更多,名為水須根,在次年春分之時,又在水根須上加發水根須一次。此項水根須,即為發育花莖、花葉、花蕾、花瓣之需要,其功用專能吸收土中養分、水分,供應到枝端為發育,及至花謝後,籽粒形成時,則前之水須根,逐漸歸於消失,其肉根不似木質根之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