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預先、事先,指事前做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成功;廢:敗壞、失敗。凡事預於先,謀於前,做足準備,往往能占據主動,確保事情的成功。否則,事發突然,或計劃趕不上變化,往往讓人手忙腳亂、窮於應付,甚至連可以避免的失誤都避免不了,處處陷於被動之中。
A和B兩人同時從一所酒店管理學校畢業,並一起進入同一家酒店工作,可是三年之後,兩個人的差別卻非常大,A已經是酒店的副總經理了,而B卻還是一個一線的普通員工。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B對A說:“我就搞不懂,為什麼我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三年的時間,卻讓我們之間產生了如此大的差異呢?難道你有什麼絕招嗎?”B向A請教他的成功之道。A說:“其實也不是什麼絕招,隻是從進入酒店的第一天起,我就為自己規劃好了成長計劃:三個月後要做到優秀員工,半年之後做領班,一年後做主管,兩年之後做經理,三年之後做副總經理,五年之後要做總經理。製定好計劃之後,在工作中我就以此來鞭策自己,比如我計劃好半年之後要做領班,那麼在成為領班之前,我就在思想、行為、日常工作等方麵都以領班的工作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雖然我現在還不是領班,但是隻要我各方麵的素質都達到了領班的標準,都按領班的要求做到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就一定會成為領班。那麼實現了第一個計劃之後,再以同樣的方法實現第二個、第三個計劃,當我成為領班之後,我就以主管的標準要求我自己,不久我就當上了主管;當我是主管的時候我就以經理的工作標準要求自己,後來就當上了經理,一直到現在,雖然我已經做到了酒店的副總經理,但是我還是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我還會朝著目標繼續努力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真是一語道破天機。事先有了準備和計劃,就有了奮鬥的目標和方向,並時刻以此鞭策自己的行為,這就是A之所以成功的絕招啊,這個方法是不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借鑒呢?
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他很珍惜,下決心好好幹。第一天,老板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十八棵樹,老板說:“幹得不錯!”工人有點沾沾自喜。第二天,他幹得更起勁,但是隻砍了十五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十棵。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板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老板問:“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裏有工夫磨斧子?”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諺語:磨刀不誤砍柴工!它所說明的其實也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有計劃的準備,厚積薄發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
有一句老話叫“隻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這話說得是很有道理。
楊誌和幾個朋友聚餐,每個人都大發牢騷,感歎生活中的不順利,不是抱怨自己的機運太差就是抱怨機會太少。
這時,有位學長對他們說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我剛畢業那年,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但是沒過多久,便開始對工作產生倦怠。
當時,心情不好的我,為了疏解自己的鬱悶和壓力,常常會帶著魚竿到湖邊釣魚。
但是一次又一次,換了好幾個地方,我都沒有釣到幾條魚。於是,我的魚簍子越換越小,最後我就隻拎著一把釣竿和魚餌就出門了。
有一天,釣魚技術不如我的同事老王,約我一同去釣魚,老王拿了一個大魚簍,當他看見我幾乎兩手空空,便塞給我一個小魚簍。
我搖了搖手,對老王說道:“不用啦,我每次都釣不到兩條魚,用線串起來拿就行了。”
但是沒想到,這天卻出乎意料,我們竟然遇上了豐富的魚群,魚餌幾乎都來不及裝,那些大魚小魚可說是一條接著一條地甩上岸。
我的魚餌很快就用光了,幸虧老王帶了許多魚餌來。
我看著老王裝得滿滿的大魚簍,自己隻能用柳條綁住幾條,不得不放棄仍在地上活蹦亂跳的魚兒,為此懊惱不已。”
當大家聽完學長的故事時,什麼感想也沒有,反而扯開話題,嘲笑學長都35歲了,還想考研究生,未免太晚了。
幾年之後大家再次聚會,有人苦撐著小生意,有人勉強自己在不喜歡的工作環境中苦悶度日。至於學長,知道訊息的朋友們說,他不僅拿到了博士學位,現在更是許多公司挖角的對象。
當大家羨慕之際,楊誌這才想起學長說的那個“魚簍子”故事,原來是有特別涵義啊!
這個故事的涵義是什麼呢?這個故事的涵義就是:我們做事情千萬不要用而不備,隻能是備而不用。機會永遠隻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當機遇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能懈怠,誰能保證命運的光環哪一天不會將臨到我們的頭上呢?
我們是不是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呢?在考場上,明明很熟悉的考題,就是答不上來。或者是看到天陰了卻抱有僥幸而不帶雨傘,結果被大雨澆在半路。還有那個耳熟能詳的道理:書到用時方恨少。這些都說明了平時有準備關鍵時候才會沒有憂患的道理。
工具不怕多,就怕魚群來的時候,你正好缺了一個魚簍子。
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
聰明人的智慧,有時就體現在對事情的預見之中。有預見能力的人能及早地預測到事情發生的原因和發展的方向,所以能夠提前防範,未雨綢繆,把事情引導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而隻看到眼前,不考慮以後,任由事物隨意發展的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就會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難。隻有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而能使自己始終掌握競爭的主動權。
清朝雍正年間的大將軍年羹堯鎮守西安之時,廣求天下士,厚養幕僚,有一位孝廉叫蔣衡,應聘前往。年羹堯甚愛其才,對他說:“下科狀元一定是你的。”年羹堯說話語氣如此之大,正是依仗他自己的功勞以及與皇帝的特殊關係。蔣衡見他剛愎自用,驕奢之極,就對他的一個同僚說,“年羹堯德不勝威,當今萬歲英明神武,年羹堯大禍必至,
我們不可久居於此。”他的同僚不以為然,年羹堯的權勢正如日中天,多少人巴不得投奔他的門下呢。
蔣衡不顧同僚的勸阻,執意稱病回家,年羹堯挽留不住,取1000兩黃金相贈,蔣衡堅辭不受,最後在年羹堯的堅持下,隻接受了100兩。蔣衡回家後不久,年羹堯果然出事了,牽連了不少人,因年羹堯一向奢華,送人錢財不到500兩黃金的,從來不登記,蔣衡因隻接受百兩之贈,從而確保自己平安無事。
蔣衡從年羹堯的驕橫言行中預見到他所存在的危機,及時地與他拉開距離,避免了禍及自身。可見,做事情需要深謀遠慮,想得深、看得遠,才可以避免重大決策和方向上的偏差和錯誤。
比一般人看得早一點,想得深一些,並及時做出科學預見,是一種先見之明,這種先見之明,來自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對規律的正確認識和把握。
戰國時期,魏國的範雎受中大夫須賈迫害,逃匿民間。一次秦使王稽來魏,聽說範雎很有才幹,便暗中帶他回秦,進入秦境時,一隊人馬迎麵馳來,範雎問來人是誰,王稽說可能是秦相猥侯魏冉東巡縣邑。
範睢說,“我耳聞穰侯專擅秦政,不容外人,今天被他碰上,輕則受辱,重則被驅。我還是躲到車底吧,”
頃刻,魏冉來到車前,問車中有無別國賓客,王稽說沒有,魏冉就走了。範雎從車中出來,說,“魏冉是聰明人,隻是遇事反應慢點,剛才他懷疑車中有人,你說沒有,他未搜查,過後一定不放心,會派人回來搜查的,我要避一避,”說完下車從小路向前走去。果然,過了一會兒,魏冉派人到車上翻找,見確實沒人方作罷。
範雎通過分析魏冉的性格。知道他是一個多疑的人。所以推斷魏冉會有可能要搜查馬車,而且還推測到魏冉可能會派人重新再搜一遍,正是他高超的預見能力,使他能防患於未然,逃避了被抓捕的命運。
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是對突發危機的預先準備,是對未來各種情況的預測以及采取的相應措施,洪水未到先築堤,豺狼未來先磨刀。中國有句成語,未雨綢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還沒有下雨,就先修好屋頂,這樣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就能在溫暖的房中躲避風雨的襲擊。在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世界的時候,在日本、韓國、泰國等鄰國紛紛陷入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泥潭中時,中國由於高瞻遠矚,備下了雄厚的外彙儲備,以應付突發的金融危機,事後又采取各種積極有效的防範措施,才使得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保持了平穩的發展,成為亞洲的中流砥柱,由此可見,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可以避免突發的災難,可以使得未來的損失降低到最小。
亡羊而補牢,不如防患於未然。與其在事故發生之後再采取措施來彌補。不如在其之前就對可能發生的危機進行防範,試想一下,如果養羊人在狼來了之前,先把羊圈的漏洞補好,那又如何會給狼可乘之機呢?在風暴之前修補屋頂,在洪水之前修築堤壩,在荒年之前儲備糧食,比起在風暴之後重建吹倒的房屋,在洪水之時抗洪救災,在荒年之時發糧賑濟,防患於未然豈不是更優的選擇呢?
處在安全的環境裏,危險和困難也隨時都會出現。《周易?係辭下》裏就說過,“是故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在《左傳?襄公十一年》裏,也有一段話:“《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在平安的時候,不要忘記災難和危險有到來的可能性。隻有總想著有危險,才會有準備;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拿破侖曾說,“如果我總是表現得胸有成竹,那是因為在提出任何承諾前,我都是經過長期深思熟慮,並預見可能發生的情況。”
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時時都充滿了危機感。因為他知道,風險無處不在,人生充滿了變數,各種風險因素都是自己所不能控製的,這就意味著安逸隻是暫時的,一旦明天某個因素發生變化,可能後天就需要麵對失敗。如果你沒有危機感,對於可能發生的事情缺少應對的策略,到那時候,你就隻可能束手無策。
重要的事放在前麵去做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是不相同的,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關鍵的。把最重要的事和關鍵的事放在前麵去做。
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就會發現一個事實:總是那些20%的客戶帶來80%的業績,世界上80%的財富被20%的人掌握,世界上80%的人隻分享了20%的財富。做事也是一樣,我們每天處理的事情當中,隻有20%的事情才是重點問題,這20%的事情決定了80%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帕累托法則”,也叫“二八法則”。
做事高效的人懂得,他們必須要完成許多工作,但並不是每件工作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因此,他們會集中一切資源以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堅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麵去做。
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總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率專家艾維?利請教“如何更好地執行計劃”的方法。
艾維?利聲稱可以在10分鍾內給舒瓦普一個建議,這建議能把他公司的業績提高50%。艾維?利遞給舒瓦普一張空白紙,說:“請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
舒瓦普用了5分鍾就寫完了6件最重要的事。
艾維?利接著說:“現在用數字標明每件事情對於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
舒瓦普又花了5分鍾標明了6件事的順序。
艾維?利說:“好了,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天早上你第一件事就是把紙條拿出來,做第一項最重要的事情。不要看其他的,隻是第一項。著手辦第一件事,直到完成為止。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第二項、第三項……直到你下班為止。如果隻做完第一件事,那也不要緊,你總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雛?利最後說:“每天都是這樣做——您剛才看見了,隻用10分鍾時間——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後,叫你公司的人也這樣幹。這個試驗你想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後給我寄張支票來,你認為值多少就給我多少。”
一個月之後,舒瓦普給艾維?利寄去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還有一封信。信上說,那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