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之後,這個當年不為人知的小鋼鐵廠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廠。人們認為,艾維?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沒。

舒瓦普也常對朋友說:“艾維?利教會了我和整個團隊堅持揀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認為這是我的公司多年來最有價值的一筆投資!”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很多人因為在有限的時間裏做了太多不重要的事,以至於擠走了做重要事情的時間。查理斯?舒瓦普的成功在於他能按事情重要程度的次序來做事。能夠先解決重要的事情,也就解決了事情的關鍵:

一天,一位年近花甲的哲學教授在上他的最後一節課。在課程將要結束時,他拿出了一個大空玻璃瓶,又先後拿出四個容器,這四個容器裏分別裝滿了石塊、碎石、細沙和水。然後他對同學們說:“我今天給你們做一個實驗,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把這四個容器裏的東西裝入這個大空玻璃瓶。我還是在年輕時看到過這個實驗的。實驗的結果我至今仍然常常想起,並常用這個結果激勵自己,我希望你們每個人也能像我一樣記住這個實驗,記住這一實驗

結果。”說著,老教授把石塊放進大玻璃瓶裏,直到一個也塞不進去為止。這時候他問:“現在瓶子裝滿了嗎?”學過哲學的同學已經有了幾分辯證的思維,有同學說:“如果說裝石塊的話,它已經裝滿了。”教授又拿出碎石,用碎石填充石塊留下的空間。隨後他又把細沙裝進了大玻璃瓶,填補了碎石間的空間。最後,他把水加入了大玻璃瓶。同學們都驚詫不已。老教授笑問道:“你們能從這個實驗裏概括出什麼哲理嗎?”同學們開始踴躍發言,並展開爭論。

有人說這說明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滿。有人說這說明了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想擠,總可以擠出來的。還有人說這說明了空間可以無限細分。

最後,老教授評論說:“你們說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還沒有說出我想讓你們領會的道理來。你們是否反過來或逆向思考一下呢?如果我先裝的是水而不是石塊,那麼水裝滿了後還能再裝下石塊、碎石和細沙嗎?你們想想看,人生有時候是否也是如此呢?我隻是想告訴你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中,你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問題,而你們要想高效地處理這些問題,就要先分清每件事的重要程度。”

不難看出,這個老教授是通過一個簡單的試驗,為學生指明了如何才能高效處理問題擁抱成功人生的方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被許多無謂的小事所困擾,看著人生沉埋於這些瑣碎的事情之中,到頭來,卻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情。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人性的一個弱點:避重就輕。雖然知道哪個更重要,但總會找到各種借口和理由去躲避它。這樣做隻會降低我們做事的效率。相反,如果我們能夠集中精力處理工作中比較重要的那部分,先解決全部工作的重點,就可以節約很多時間。

人的生命短暫,時間有限,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關鍵的。隻有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做那些對自己使命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才不會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為了我們事業的發展,我們也要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製定出一個處理事情的順序表來。然後根據這個順序表,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這樣會更有利於我們提高效率,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計劃

做事沒有計劃、沒有選擇的人,無論從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績。一位在商界中頗有名氣的經紀人把“做事沒有分寸”列為導致許多公司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做事有計劃、有選擇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則是反映了自身的做事態度,而這種做事態度往往是日後自身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做好計劃,按計劃有選擇的行事,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體驗工作的節奏感,使你不至於把工作當作是一種苦役;而是當作一種享受,讓你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脈動,把握生命的韻律。

我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情,如果事先有計劃,往往會事半功倍,否則就有可能事倍功半。所以說,工作或學習時製定一定的計劃是最佳的途徑,其次是在計劃中既要有長遠計劃,又要有短期安排。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自己應幹些什麼,要達到什麼目標,必須要有個大致計劃;而每一個星期幹什麼要具體些,每天幹什麼應該更具體些。隻有把一個較大的目標具體分解到各個階段中去落實,目標才更加切實可行,才有可能使長計劃中的任務逐步得到實現。“多級火箭”之所以能衝向高空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計劃是什麼,其實計劃就是設定目標,以及決定如何達成目標的過程。簡單說便是“設定目標,指明路線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目標的思考與設定,執行方案的構想、比較與決策,組織內外的溝通協調,必要資源的分析、統計與組合,以及過程中所遇到問題的解決等。計劃的過程本身充滿挑戰,對思維能力是極大的考驗。

有這樣一個人,他從26歲開始,即從1916年的元旦那天起,每天都會對自己所用的時間進行核算,每個月做一次小結,年終的時候做一次總結。這樣的習慣他堅持了56年,一直到他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

他所采用的方法是記日記,沒有什麼能將他的這一習慣打亂——休息、看報、洗漱,甚至於心愛的女兒問他問題這樣的小事,他都會記在紙上,做好標記,一絲不苟地記下自己用了多少分鍾。

他想方設法對自己的每一分鍾進行計劃:在乘電車的時候,可以將從前學習的知識進行複習;在排隊的時候最適合思考問題;散步的時候可以捕捉一些昆蟲;如果非要參加一些意義不大的會議的話,正好可以將習題演算一遍……對自己的讀書時間他更是進行了仔細的盤算:“清晨的時候,頭腦是最為清醒的,我可以看一些如哲學、數學類的較為嚴肅的書籍;在學到一個半小時或兩個小時之後,便要學習一些曆史性、生物學方麵的著作;腦子累了之後,可以看一些文藝書籍。”

不僅如此,他甚至推算出,自己在一個小時之內的看書進度:數學書4~5頁,其他類書20~30頁。而他自己最感覺滿意的則是在1937年7月:“這個月我工作了316小時,平均每天7小時。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毛時間,應該增加25%~30%。我逐漸改進我的統計。”

他對自己在1966年所用的基本科研時間統計之後發現,總時間為1906小時,超出了原計劃6小時,平均每天工作5小時13分;與1965年相比,超出了27小時。1967年他77歲,他對這一年時間的統計是:讀俄文書50本,用去48小時;法文書3本,用去24小時;德文書2本,用去20小時;遊泳43次;娛樂65次;同朋友、學生交往用去151小時……

在他看來,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寶貴,甚至是唯一有價值的東西。他將其視為神的賜予。於是,時間也給予了他豐厚的回報。這個將時間牢牢駕馭、時時有計劃、事事有準備的人,便是當代最為傑出的昆蟲學家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長期計劃的運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你去好好把握,把握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這些細節不但意味著你的處事方略,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你是否能夠成功,因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個整體的職業或生活計劃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經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究其原因莫不是因為自身缺少必要的計劃。那些成功者永遠都懂得如何去設計自己的未來,甚至於他們的每一步都有精密的設計,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工作才會更加順利而高效。他們會認真地計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人,想做些什麼,最終要擁有什麼,並且清晰而明確地寫出。他們將每一步都分得很清楚,以此作為決策指導。這種確保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保持一致的行動,會使自己堅持原來的既定方向,不受他人或者外界環境的影響。按照所製定的方向,一步步地接近目標,便可以輕鬆地達到成功,所以對生活與事業進行長期與短期的計劃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

羅伯?舒樂博士在1968年的春天下定決心要用玻璃建造起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設計師菲力普?強生表達了自己的構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間建造一座伊甸園。”

強生問他有沒有具體的預算,舒樂博士堅定而明快地說:“說實話,我現在連一分錢也沒有,所以,在我的眼中,100萬美元與400萬美元的預算對我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最為重要的是,這座教堂本身就是一種極具有魅力的捐款項目。

在強生的進一步演算之下,教堂定下了最終的預算——700萬美元。而這筆數額龐大的款項對於當時的舒樂博士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無法企及的目標,更是一種無法理解的金錢概念:他這一輩子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錢。

當天夜裏,舒樂博士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麵寫上“700萬美元”,然後又寫下1 0行字:

一、尋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二、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三、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

四、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

五、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

六、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

七、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

八、尋找280筆25000美元的捐款;

九、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十、賣掉10000扇窗,每扇700美元。

在短短的60天後,舒樂博士向富商約翰?可林講述了自己對於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設計,對方被深深地打動了,而且捐出了第一筆1 00萬美元。

第65天,一對傾聽了舒樂博士演講的農民夫婦,捐出了第一筆1 000美元的捐款。

第90天,一位被舒樂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動的陌生人,在其生日當天,給舒樂博士寄出了一張100萬美元的銀行支票。

8個月後,一名捐款者對舒樂博士說:“如果你的誠意與努力能籌到600萬美元,剩下的100萬美元由我來支付。”

第二年,舒樂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價格請求美國人對水晶大教堂的窗戶進行認購,分為10個月的分期付款,每個月付50美元。6個月內,一萬多扇窗戶全部售出。

1980年9月,曆時12年之後,可以容納一萬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為了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與經典,更成為了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進行瞻仰的勝景。水晶大教堂在最終建築好了之後,其花費為2000萬美元,比最初的預算高出了1300萬美元,而這筆巨款全部是舒樂博士一點一滴籌集來的。

不是每個人都要建立起一座驚人的水晶大教堂,也不是每個人都要將王屋與太行移走,但是每個人都有對自己的夢想進行設計的權利,坐下來好好地進行計劃,便可以找到最佳的實現夢想的途徑。

因此,每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應該像舒樂博士一樣,有一個長遠計劃和短期計劃,在這些計劃中,其細節越詳細越好。如果你沒有了長期的目標,那麼暫時的阻礙便有可能會變成無法避免的挫折。如果你沒有了一個長期的目標,你便有可能會被短期的種種挫折所擊倒。理由非常簡單:沒有人會像你一樣如此關心你是否能夠成功。你的每一個計劃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會成為阻礙你前進的最大敵人。

人生目標是人生一大誌向,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終生為之奮鬥。這樣的目標難以精確詳細地表現出來,特別是對一些成功經驗不足、閱曆不深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但是隨著成功經驗的增加、階段性的短期目標的實現,人會站得更高,而且對人生總目標的確立會逐漸清晰明確。

查理?庫冷先生曾以一種有意義的解說表示了他對於計劃的創意理解,他說:“成為偉大的機會並不像急流般的尼亞加拉瀑布那樣傾瀉而下,而是緩慢的一點一滴。”如果你本身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那麼,你做事便沒有瞄準和射擊的目標,更沒有更崇高的使命能給你希望。正如道格拉斯?勒頓所言:“你決定人生追求什麼之後,你就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選擇。要能如願,首先要弄清你的願望是什麼。”一個人有了理想,也就看清了自己想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一個人有了目標,也就有了一股無論順境逆境都勇往直前的衝勁;而這一切,都是你製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結果;製定一個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使你更有信心去超越自己,使你離成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