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說:“君子性非異焉,善假於物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人,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隻不過是善於借用其他力量。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一方麵要自強不息,注意培養自己的才幹;另一方麵,還要學會“結網”,善於在自己未發跡之時結交人才,並善於借別人之力,在一個好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宏圖大略。
善於借梯的人才能登高
在古代有這樣一則故事,說一位年輕人在海邊看捕魚,見老者不時有魚上網,一時羨慕不已,老者告訴年輕人,這樣看下去,不如回家織個網,就會有魚上鉤了,這就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當然,一個人要想成大事,固然要靠實幹,但有人一輩子實幹也未必成功。這大約是缺少“貴人”相助。“貴人”可能是身居高位的人,也許是令掌權人物崇敬的人。這樣的人經驗、專長、知識、技能等在那個圈子裏“名頭”響,說話管用。讓貴人扶上一把,有時可以省很多力。
清朝末期的頂梁柱之一的李鴻章早年屢試不第,“書劍飄零舊酒徒”,他一度鬱悶失意,然而1859年他卻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從一個潦倒失意客一躍而成為湘係首腦曾國藩的幕賓,從此他的宦海生涯翻開了新的一頁。李鴻章曾拜訪曾國藩,牽線搭橋的是其兄李瀚章,李瀚章是曾國藩的心腹,當時隨曾國藩在安徽圍剿太平軍。有了這層關係,曾國藩把李鴻章留在幕府,“初掌書記,繼司批稿奏稿”。李鴻章素有才氣,善於握管行文,批閱公文、起草書牘、奏折甚為得體,深受曾國藩的賞識。
有一次曾國藩想要彈劾安徽巡撫翁同書,因為他在處理江北練首苗沛霖事件中決定不當,後來定遠失守時又棄城逃跑,未盡封疆大吏守土之責。曾國藩憤而彈劾,指示—個幕僚擬稿,總是擬不好,親自擬稿也還是擬不妥當,覺得無法說服皇帝。因為翁同書的父親翁心存是皇帝的老師,弟弟是狀元翁同毹。翁氏一家在皇帝麵前正是“聖眷”正隆的時候,而且翁門弟子布滿朝野。怎樣措辭才能讓皇帝下決心破除情麵、依法嚴辦,又能使朝中大臣無法利用皇帝對翁氏的好感來說情呢?大費躊躇。
最後,這個稿子由李鴻章來擬。奏稿寫完後,不但文義極其周密,而且有一段剛正的警句,說:“臣職分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這一寫,不但皇帝無法徇情,朝中大臣也無法袒護了。曾國藩不禁擊節讚賞,就此人奏,朝廷將翁同書革職,發配新疆。通過這件事,曾國藩更覺李鴻章此才可用。
有人曾在很多公司中做過統計,發現90%的中、高層領導有被“貴人”提拔的經曆;80%的總經理要得“貴人”賞識才能坐上寶座;自行創業成功的老板lOO%受恩於“貴人”。職場中人的“貴人”也許就是此人的師傅、教練、頂頭上司。不論在什麼行業,把年輕人“扶上馬再送一程”向來是傳統,這種情況在體育界、演藝界、政界更是如此。
話又說回來,如果一個人一無所長,是很難得到“貴人”賞識的。即使僥幸獲得高位,也肯定有一堆人等著看笑話。“貴人”也會比較謹慎,如果選擇一個“扶不起的阿鬥”,那不明擺著往自己臉上抹黑嗎?“相馬相出一個病蛤蟆”,那可是天大的諷刺。“伯樂相馬”,同時“良禽擇木”,所以雙方最好各取所需,以誠相待,投桃報李。
受“貴人”相助,有利也有弊。因為有些“貴人”提攜新人,是出於愛才、出於公心,但也有人是有私心的,為了培養自己的班底,增強自己的實力。如果“貴人”倒台,身敗名裂,作為他的“黨羽”,自然也要小心受到牽連,影響仕途、財運或名譽。
總之,千裏馬沒有伯樂隻能永遠是一匹普通的馬。一個人光有才能還不行,還需要有人來為你提供發揮才能的平台,抓住機會,借梯登高!
找棵大樹靠著好乘涼
隻要我們能以智取勝,想出借力使力,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費太多力氣,便能輕鬆達到我們期望的目標。
運用“借勢”的思維方式,借他人之勢,擴大自己的影響,這是成大事之人必不可少的手腕。
陳淼原是一個小縣城的中學教員。他有一個同族哥哥是省直機關的官員。那年寒假,陳淼去給哥哥送土特產,哥哥請來處裏的一位處長同來喝酒。席間,陳淼與這位處長邊飲邊談,酒助談興,兩個人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處長乘興許諾,如有機會幫他調到省城。
陳淼就勢施以“攀”術,隻要有機會,就來省城;想方設法也要去看這位處長,每次去拜訪時總是捎帶一點土特產。這樣點點滴滴的情感交流,感動了處長的心,沒出幾個月,這位處長就將陳淼借調到他們處,負責事務性接待工作。
這年夏天,京城一位高官要來省城接受三個月的中醫保健治療。經省委辦公廳決定,要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找一個臨時生活秘書,這項工作竟然落到陳淼頭上。
從此,陳淼的命運便因這位老人的出現發生了質的變化。陳淼知道,老人是一棵大樹,陳淼要靠著這棵樹。
陳淼殷勤備至,給老人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他很會察言觀色,細致入微地體味老人的性格和習性,他發現老人很喜歡讀傳記文學,就到書店給老人買來《拿破侖傳》、《羅斯福傳》等。老人愛看《參考信息》,陳淼就每天都及時地從報攤給老人買來一份。天氣晴朗的早晨,他會攙扶著老人,緩緩地行走在林蔭小路上。聽林間鳥鳴,看旭日東升,向老人講當地的風土人情。每天早晨他都將早點給老人端到房間,還沒等老人吃完,他又將老人最愛喝的烏龍茶給老人泡上。
白天,他會及時地安排老人服藥,做保健鍛煉,而且既有節有度,又認真細致。讓老人覺得這小夥子是一個會工作而又通人情的人。
轉眼間三個月過去了,老人即將回京。說心裏話,老人已對陳淼產生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覺得這年輕人使他每天的生活都非常充實。而陳淼所有的用心其實是為了老人走前能為他說句話。
在官場幾十年,老人當然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對待自己身邊的人,他不會讓一個年輕人的努力付之流水。
老人問陳淼:“我走後,你有什麼想法?”
陳淼說:“我很想跟您去北京。”
老人笑了:“去北京是很困難的。在你們省,我可以幫你找一份合適的工作。”
老人回京前,要和省裏的領導進行一次談話。談話時老人重點談了陳淼的事情,省裏領導答應一定給予考慮。不久,陳淼就正式成為該省主管工商財貿的副省長的秘書。
在老人和副省長的繼續關照下,陳淼又被提升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第一副局長,三十幾歲,已是副廳級高官。
運用“借勢”的思維方式,借他人之勢,擴大自己的影響,這是成大事之人必不可少的手腕。
諸葛孔明後來被人稱為“中國人智慧的化身”或“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但是我們可以這樣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當時司馬水鏡先生對他的了解和“知遇”,如果沒有他向劉備的舉薦,又如果沒有劉備對他的賞識和禮賢下士的品德,那麼,諸葛亮一介儒生,靠自耕自織為生,就沒有機會演出那麼多動人心弦而又威武雄壯的曆史話劇了。
古往今來,通往仕途的路上不知有多少屈死鬼,有多少人呼喊老天爺,可天都不曾被他們感動過。自古以來的文人騷客隻在感歎“征程枯骨知多少”,隻在感歎“一將功成萬骨枯”,可都不曾注意到仕途“枯骨”竟然幾倍甚至幾十倍於作戰陣亡的人。
依靠別人而起的人是聰明人,因為他施展了借勢之功。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他們忌諱巧借顯貴來提高身價,其實攀龍附鳳之心大部分世人都有,誰不希望有個聲名顯赫的朋友:一個明星,或者隨便什麼大人物?如果能躋身於他們的行列,自己也便沾上了榮耀,在別人眼裏也就身價大增了。
有位阿拉伯人,本來窮困潦倒,身無分文,就是使用了巧借顯貴這種手段,廣求於天下,不但求來許多名人做朋友,還為自己求來了百萬家財。
這個阿拉伯人名叫艾布杜,原先隻不過是個連溫飽都成問題的零時工,如今他擁有400萬美元銀行存款。這位生活奢侈,出手闊綽的大亨。他的財富並不是靠經商得來的,他是靠幾本簽名簿搖身一變而成為大財主的。
其實,他致富的法寶說來簡單有趣。他的簽名簿裏貼有許多世界名人的照片,再模仿名人的親筆字,簽寫在照片底下。艾布杜便帶著這幾本簽名簿,登門造訪工商巨子和好出名的富翁。
“我是因仰慕您而千裏迢迢從沙漠地阿拉伯前來拜訪您的,請您貼一張照片在這本《世界名人錄》上,再請您簽上大名,我們會加上簡介,等它出版後,我會立即寄贈一冊……”
被他拜訪的富豪,一看到其中的照片和簽名都是當代世界的名人時,會有什麼反應呢?人大都是好出名的,尤其是有錢人更愛虛名,因此,多數的人都心甘情願地簽下大名,並提供照片。
又由於這些人有的是錢,又喜歡擺闊,一想到能跟世界名人排名在一起,便感到無限風光。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毫不吝惜付給艾布杜一筆為數可觀的金錢。
每本簽名簿的出版成本不過是一兩塊美元。而富人所給的報酬,卻往往超過上千元美金。艾布杜整整花了6年的時間,旅行96個國家,提供給他照片與簽名的共有2萬多人。給他的酬勞最多的2萬美元,最少的也有50美元,總計收入大約500萬美元。
如果你對這位阿拉伯人的做法不以為然,那麼讓我們再看一個的例子。這個故事是美國黑人出版家約翰遜的親身經曆,讀來甚至有些令人感動:
鮑比就是用這個做法招攬真尼斯無線電公司的廣告的。當時真尼斯公司的頭頭是麥克唐納,他是一個精明能幹的總經理。鮑比寫信給他,要求和他麵談真尼斯公司廣告在黑人社區中的利害關係,麥克唐納馬上回信(鮑比斷定他隻是想拋開自己)說:“來函收悉,但不能與你見麵,因為我不分管廣告。”
鮑比並沒泄氣,在他一生中每次麵臨關鍵性轉折的時刻,鮑比拒絕投降。人們開頭對鮑比總說不行,鮑比不能讓麥克唐納用那官腔式的回信來逃避。
“好,他是公司的頭頭,但又不掌管廣告,他是幹嘛吃的?”鮑比想。答案是再清楚不過的:他管的是政策,相信也包括廣告政策。鮑比再次給他寫信,問問鮑比可否去見他,交談一下關於在黑人社區所執行的廣告政策。
“你真是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年輕人,我將接見你。但是,如果你要談在你的刊物上安排廣告的話,我就立即中止接見。”他回信說。
於是就出現一個新問題。他們該談什麼呢?
鮑比翻閱美國名人錄。發現麥克唐納是一位探險家,在亨生和皮裏準將到達北極那次聞名探險之後的幾年,他也去過北極。亨生是個黑人,曾經將他的經驗寫成書。
這是個鮑比急需的機會。鮑比讓在紐約的編輯去找亨生,求他在一本他的書上親筆簽名,好送給麥克唐納。鮑比還想起亨生的事跡是寫故事的好題材,這樣鮑比就從未出版的七月號《烏檀》月刊中抽掉一篇文章,以一篇簡介亨生的文章代替它。
鮑比剛步入麥克唐納的辦公室,他第一句話就說:“看見那邊那雙雪鞋沒有?那是亨生給我的,我把他當作朋友。你熟悉他寫的那本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