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公認的四位出類拔萃的封建帝王。說到秦始皇,人們便會想到他築“萬裏長城”;說到漢武帝,人們便又會聯想起“張騫通西城”;說到唐太宗,自然便會記起“貞觀之治”。而“貞觀之治”的形成,又不能不說它還得力於唐太宗的“良佐”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是北魏拓拔氏的後裔。拓拔氏屬鮮卑族,經曆了南北朝時代的民族大融合,已經漢化。長孫皇後的祖上為魏室高宦,位居宗室之長,故稱長孫氏。據史書記載,她父親長孫晟,是隋朝的中驍衛將軍。她自幼好學,很懂禮貌。父親早亡,她與胞兄長孫無忌便由才識高深的舅父悉心教養。公元601年,年反十三歲的長孫氏便“嬪於太宗”,因她識大體,顧大局,有卓見,便為當時還是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寵幸,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冊封為秦王妃。武德9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封為皇太子,她被冊封為太子妃。唐太宗即位,她被立為皇後,史稱長孫皇後。
玄武門之變的前前後後,李世民真切地感受到長孫氏是一位有政治頭腦,有遠見卓識,有才學能力的賢德女性,是自己的“內良佐”。從此以後,他便很注意聽取和尊重長孫皇後的意見。長孫皇後則也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常說:“妾以婦人,豈敢豫間政事?”所以,她決不幹預朝政,“造次必行禮則”,隻是很注意禮節地對唐太宗進行規勸諫言,這樣來全力輔佐太宗。
據史書記載說: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唐太宗因她是長孫皇後的親生女兒,特地下令以比太宗自己姐姐永嘉長公主出嫁時的陪嫁高過一倍的嫁妝送給長樂公主。大臣魏征在一次上朝時,當著文武百官,用漢明帝封皇子的曆史故事諷諫太宗說:“過去,漢明帝想要加封自己的兒子,便對臣下們說:我的兒子怎麼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呢?我封給他的封地和俸祿戶數隻有先帝兒子的一半。現在陛下資送永樂公主的嫁妝卻是先帝資送水嘉長公主嫁妝的一倍,這不是與漢明帝的想法相差太遠了嗎?”魏征是諫議大夫,唐太宗應允過他可以“犯顏直諫”的,況且,他的這個諫言是按法辦事,太宗盡管心裏不高興,卻還是接受了魏征的意見。回到後宮,太宗便把這件不愉快的事告訴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不僅不為自己親生女兒爭嫁妝,反而讚歎說:“我聽說陛下十分器重魏征,卻還不知是什麼緣故。今天聽你說了他對長樂公主陪嫁的諫言,他真正是以禮義引導陛下抑製自己的感情而依法行事。這樣的臣子,真正是社稷之臣啊!”又說,“我與陛下是結發夫妻,我又得到陛下的珍愛和寵幸,可說是情深義重。而我平日對陛下講話,尚且要察言觀色,深怕冒犯了陛下的威嚴。而魏征隻是陛下朝廷裏的一名臣下,他與陛下無論在情感或禮義方麵,都遠不及我與陛下親近,而他卻竟能如此直言諫議,不計個人得失,能夠這樣做的,連先賢韓非子都說很難,東方朔也說這很不容易,現在魏征卻做到了。這樣的賢臣,實在難得啊!”長孫皇後還借這件事深一步對太宗說道理。她說,古人雲:忠言逆耳而利於行。對於治理一個國家的皇帝來說,能采納正確的意見,則國家社稷便得安寧;總是拒絕正確意見,則這個國家的政治必定會崩亂。長孫皇後真心誠意地希望太宗仔細思索古人說的這個道理,使大唐的社稷得到福祉。
聽了長孫皇後的這番話後,太宗轉怒為喜,心裏豁然開朗。長孫皇後還派人給魏征送去賞錢四百緡,絹四百匹,以表彰他抗言直諫。原來,太宗即位後,采納了長孫皇後的建議,建立了一種獎勵直言進諫的製度。凡敢犯顏直諫者,可得賞錢賞絹。長孫皇後還傳話給魏征說:“過去隻是聽說你常能犯顏直諫,這次你進諫皇上送資長樂公主一事,我才真正看到。長樂公主雖是我親生的女兒,但我以為你講的道理對,皇上已改正了,所以應該賞賜你。希望你一如既往,不改正直。”魏征十分感動,不但對太宗,對長孫皇後也十分敬佩。並立即回書皇後,表示一定“為大唐江山,不惜盡綿薄之力。”從此,長孫皇後也更明白,魏征這樣敢犯顏直諫的賢臣,是唐太宗不可缺少的臂膊。多有這樣的臣子,是唐太宗,也是大唐社稷值得慶賀的一件大事,所以她也十分注意保護這樣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