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太宗罷朝歸來,滿臉悻悻然,口中連聲憤憤道:“遲早我非殺掉這個鄉巴佬不可!”長孫皇後忙問他因什麼事要殺誰。太宗說:“就魏征這個老東西。他總是在朝廷上當眾忤逆,給我難堪,弄得我下不了台。”太宗罵魏征是鄉巴佬,是因為魏征出身於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西縣)一個地方官吏家庭,由於父親較早去世,魏征從小生活孤貧,還曾一度做過道士。隋末農民起義爆發,他才參加了李密領導的瓦崗軍。長孫皇後見大宗越說越氣,便不發一言,隻悄悄地退入內室。也諳悉太宗的行事,生恐太宗因一時暴怒,殺掉了魏征。
長孫皇後退入內室,換上朝服,再來見太宗。太宗一見皇後這身打扮,十分驚愕。因為在唐代,按規定,皇後穿上朝服,是參加受冊、助祭或朝會等大事的隆重禮儀。長孫皇後還向大宗祝賀。太宗問:“賀從何來?”皇後說:“我讀古書,上麵寫道:君明臣直。隻有皇帝賢明,才能有直言進諫的賢臣。剛才聽你說的,魏征敢直言頂撞你,是因為你賢明。我哪能不祝賀呢?”太宗聽了,恍然大悟,立刻轉怒為喜,並準備照章給魏征賞帛五十段。長孫皇後又說:“我還聽古人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希望陛下掌握這三鏡,以防止自己出過錯。”太宗聽了,十分欽佩,拉著長孫皇後的手,十分親昵。長孫皇後接著說道:“古人還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自照,必借忠臣。魏征乃忠臣,望陛下愛惜他。”太宗點頭稱是,並說:“朕定將魏征的奏章放在案頭,貼在屏風上,以便出入觀看。”乘太宗高興,長孫皇後又建議,對犯顏直諫的,除賞錢賞絹之外,還應該提高諫議官的地位,最好規定宰相入內議國事,必須有諫議官隨入,豫聞國事。這個意見,太宗也接受了,並且後來還作為一條規定,諭示朝廷。於是,“納諫之風大興”。
長孫皇後為了輔佐太宗,為了唐王朝的國家社稷大業,機智地救了魏征,彌補了太宗的闕失。又有一次,大臣房玄齡因一件小事,被太宗斥退,並要遣歸家門。房玄齡十分驚恐,忙入宮叩頭請罪,太宗盛怒之下,仍不準寬宥。當時,長孫皇後正病危,聽說此事,心中十分不安。她知道,房玄齡曾跟隨太宗多年,在太宗東征西討時,為太宗出謀劃策,屢建功勳,是一位賢臣。在彌留之際,長孫皇後仍不忘規勸太宗說:“房玄齡一直跟隨陛下,忠心耿耿,不愧為一名賢良功臣。如果不是犯了很大的過失,望陛下不要拋棄他。”長孫皇後訣別諍言,深深打動了大宗。長孫皇後死後,太宗便忙召回房玄齡,並恢複了他的職位,不僅使房玄齡,也使很多大臣都十分感動。
長孫皇後自幼隨舅父熟讀古史,深諳中國古代自漢魏以來,因外戚專權,擾亂國家社稷,以致天下不得太平。唐太宗繼位後,時時不忘“以隋為戒”,長孫皇後自然高興。但她常常提醒太宗,對外戚專權也不可掉以輕心。她曾著書立說,力陳外戚專權的危險。在著論駁漢明德馬皇後時,批評馬皇後在抑止外戚專權的作法上是舍本逐末:不是抑退外威,而隻是批評擁重權的外戚生活上腐敗奢糜。她以古為鏡,嚴格自律,絕“不願兄弟子侄布列朝廷。”
一次,唐太宗要封長長孫皇後的兄長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射(宰相)。長孫皇後馬上上書大宗說:“我進宮為皇後,已是尊貴到極預了。我實在不願意我的兄弟和侄兒們都到朝廷做官。漢代就是因為皇後嬪妃的親戚都到朝廷當官,結果,外戚專權,天下大亂,漢王朝也就滅亡了。這個教訓銘心刻骨,應該引以為戒。”但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玄武門之變,長孫無忌功不可沒,他是唐太宗開國的元勳功臣。就是沒有長孫皇後這層關係,唐太宗封他高官厚祿,他也是當之無愧的。所以,這一次太宗不打算接受長孫皇後的建議。長孫皇後見太宗執意要加封自己的兄長,便又勸太宗說:因為自己是皇後,我的親戚就得到高官厚祿,這不是一種好的舉措,它容易導致危險。為了使他們和他們的子孫得以永久的保全,所以就得慎重,不要授予他們很大的權力,讓他們處在非常顯要的位置上。如果皇上定要加封,就請封他們到京部之外的地方作一些閑差吧!一麵還暗中密命長孫無忌經常向唐太宗“苦求遜職”。因為長孫皇後反對,長孫無忌又多次跑來請求辭職,唐太宗最後隻好封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後意乃懌”,長孫皇後這才同意了。因為“開府儀同三司”隻是一品散文官,榮譽雖高而無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