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宮,長孫皇後是一官之主,她既能依法而治,又能“下懷其仁”,替唐太宗解除了不少後顧之憂。有一次,後宮中有一宮女不慎忤犯了太宗,太宗大怒,要將她逐出後宮。宮女麵露委屈卻不敢辯解。長孫皇後見此情景,忙一麵順從太宗的意思,親自將這個宮女捆了起來,一麵等待太宗息怒,她再慢慢替這個宮女求情。太宗平息下來後,也覺得為一點小事便將宮女逐出宮外,懲罰也嫌過重,便收回了成命。宮女的委屈也消解了。就這樣,長孫皇後在太宗暴怒時,總能實事求是地委婉地去排解糾紛,不讓太宗盛怒之下把事情弄糟。既按法處置,又不令宮女們含冤受屈。因而長孫皇後在後宮深受尊重和愛戴。
在後官,嬪妃之間,她也一掃曆來皇後與妃嬪媵嬙之間爭寵妒鬥之風。據史書記載,豫章公主生下來時,她的生母、太宗的另一嬪妃便死了。長孫皇後便把豫章公主“視同己出”,親自撫養她,“慈愛愈於所生”。宮內其他嬪妃如若有病,她也都像大姐姐似的關心、照顧和幫助她們,親自探視,並“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因而“宮中無不愛戴”。她死後,唐高宗為紀念她,特地建造了一座“慈恩寺”,是京都長安極為吸引人的地方。可見在宮內宮外,長孫皇後都是受人愛戴的。“慈恩寺”這一古跡一直保留至今,成為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
嚴於律己,示範後宮,是長孫皇後最感人之處。她一生節儉,從不奢華,對子女要求也很嚴格。女兒長樂公主出嫁,她不為她爭嫁妝;兒子李承乾的乳母多次勸長孫皇後出麵“奏請”太宗,為太子宮中添加家具器皿,她都一一回絕。她說,對太子,她擔心的是他沒有高尚的品德,不能揚名於世;而並不擔憂他宮中少了什麼器物。她要求太子修身、立德、揚名,而不讓他貪圖物質享受。真是教子有方啊!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長孫皇後身患重病,太子勸他奏請皇上大赦天下,並派人出家修行,以求換得上天保佑,解除病屙。長孫皇後回答說:“如果作善事便可延長壽命的話,我一生並沒有作惡。如果作善事還是沒能延長壽命,想用大赦、修行求上天賜福除病,又能有什麼用呢?赦免罪囚,是國家大事。如果用大赦天下來祈求上天保佑,豈不是因我一人而亂了天下的大法麼?”因而拒絕了太子的建議。病危時,留下了一份遺囑,更能發人深思。遺囑說:“我活著時對於國家社稷並沒有做什麼很有益的事,死後不可太糜費。自古聖賢都崇尚儉約薄葬;隻有那些無道的君王死後才要鋪張糜費,因而他們受到天下有識之士的譏笑。我死之後,就葬在山坡邊上,不必特地做墳墓,也不必用華貴的棺槨,必須的器具,都用木器、陶皿就可以了。節儉薄葬給我送終,就是不忘記我了。”
臨終前還叮囑太宗以社稷為重,與賢臣共治天下,規勸太宗要: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饞言;省勞役,少巡遊。
貞觀十年,長孫皇後病逝,唐太宗悲痛欲絕。他對近臣們說:皇後常能規勸我,彌補了我的不少闕失。如今再也聽不到她的諫言了。我的內廷失去了一位賢良的輔佐,這是我最感哀痛的啊!
長孫皇後死時才三十六歲。她的賢德受到後世的稱讚,被譽為母儀天下的一代賢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