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也叫高句麗,位於朝鮮半島北部,都城設在平壤城。東南與新羅毗鄰,南邊與百濟接壤,西北與唐朝以遼水(今遼河)為界,北至靺鞨。唐朝初年,其國王高建武朝貢於唐,唐高祖李淵冊封他為上柱國、遼東耶王、高麗王。同時也封百濟王扶餘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金真平為樂浪郡王。
武德9年(公元626年),新羅、百濟遣使向唐告高建武封鎖通往唐朝的通道。後來又由於三國之間有舊仇,而互相攻擊征戰。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太宗派使者到高麗收葬隋朝征高麗時陣亡將士的骸骨,毀掉了高麗當時為炫耀武功所壘的京觀(收集隋軍屍體,用土封起來的高塚)。於是,高建武產生疑懼,開始以唐為敵,發動全國力量修築長城;自扶餘城(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麵城)向西南延伸千餘裏,直至海濱,又相繼構築了一些堅固的城郭群,以備唐軍。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發動政變殺其王高建武及大臣以下百餘人,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王,自為莫離支(相當於唐朝史部兼兵部尚書之職),控製前政,並聯合百濟,攻掠新羅,切斷新羅與唐朝交往的通道,抗衡唐朝。
亳州刺史悲行莊就上奏章請求討伐高麗,太宗表示說,山東民生凋弊,不忍談用兵之事。
貞觀十七年,太宗說:“蓋蘇文弑其君而獨攬國政,實在令人難以容忍,以我們現在的兵力,攻占他並不困難,隻是不願勞苦百姓,我想暫時派契丹、靺鞨出兵騷擾高麗,如何?”長孫無忌說:“蓋蘇文自己知道罪過重大,害怕大唐去討伐,一定會嚴加守備,陛下可稍稍隱忍一下,使他定下心來,一定會更加驕傲怠惰,加深他的罪惡,那時候再討伐,也還不晚啊!”太宗采納了他的意見,派使者冊命高麗王高藏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
不久,新羅又報稱,百濟攻占其國四十餘城,又和高麗連兵,企圖斷絕新羅入貢的道路,請求派兵援助。大宗又派司農丞相裏玄獎帶著璽書去到高麗,要他和百濟停止對新羅的進攻。不料遭到蓋蘇文的拒絕,並繼續攻打新羅。
貞觀十八年2月,太宗聽了相裏玄獎的報告,當即下定出兵的決心,他說:“蓋蘇文殺死國君,傷害大臣,殘殺百姓,如今又違背我的命令,侵略鄰國,不能不加討伐。”諫議大夫褚遂良想勸阻太宗,他說:“陛下旌旗所指中原就平定了,俯瞰萬裏則四方夷狄賓服,聲威德望高極了。現在要渡過海洋,遠征小小的高麗,如果能按計劃獲勝,這還可以;萬一失利,損傷威望,還會引起士兵的不滿,如果到了這一步,安危就難以預測了。”
李世勣比較能迎合皇上的意旨,他說:“前幾年薛延陀來攻,陛下就準備發兵攻討,因有魏征的勸告而停止,才使得至今仍為禍患;如果當時能用陛下的策略,北方的邊境早就平定了。”
太宗說:“是啊!這實在是魏征的過失,朕不久就懊悔了,但沒有說出來,因為怕因此堵塞了進獻良策之道的原故。”
太宗準備親自出征高麗。褚逐良又上書說:“天下就好像人的身體,兩京如同心髒,州縣就像四肢;四方各少數民族,則是身外之外。高麗罪過很大,真該加以討伐,但隻要派二三員猛將率領四五萬軍隊,依仗陛下的神威,勝利是很容易的。現在太子剛剛封立,年齡還小,其他屏衛國家藩屬的情況,陛下知道得也很清楚,一旦陛下帶兵親征,離開最安全的地區,去到遼東的險境,身為天下的君主,輕易遠行征戰,這些都是我們非常擔擾的事情。”
當時群臣中有很多人都勸阻太宗親征高麗,太宗都不聽。他說:“八個堯帝,九個舜帝,都不能在冬天耕種;鄉下人、小孩子春天播種,卻能夠生長穀類,這是因為符合時令的緣故。天有一定的時令,人按照時令去做,才會有成效。蓋蘇文對上欺淩國王,對下虐待百姓,人們都翹首待救,這正是高麗應當滅亡的時候,議論的人很多,但都沒有看到這一點。”
太宗為了發動大規模的遠征,加緊進行戰爭準備。於這年7月命令將作大監閻立德等前往洪、饒、江三州(今江西南昌、波陽及九江),造船四百艘,以供運輸軍糧之用。下詔令營州都督張儉等人率領幽、營二都督府的部隊和契丹、奚、靺鞨的部隊一起先行進攻遼東,以觀察形勢。任命太常卿韋挺為饋運使,以民部侍郎崔仁師為副使,河北各州都受韋挺統轄和調度,又命令太仆少卿蕭銳運載河南各州的糧食到海濱,準備海運。
11月,太宗巡行洛陽,以宰相房玄齡留守京師,右衛大將軍、工部尚書李大亮為副手。
已經告老退休的前任宜州刺史鄭元璹,曾經跟隨隋煬帝征高麗(當時元璹任隋右武侯將軍),世民把他找來,親自詢問征討高麗的方略。鄭元璹回答說:“遼東道路遙遠,糧運艱難;高麗善於守城,攻城不易迅速奪取。”世民沒有認真考慮鄭元璹的意見,而自信地說:“今天的形勢已經和隋時不同了,你就等著聽好消息吧!”
11月24日,太宗委將調兵,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左領軍將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為副總管,汾州刺史冉仁德、眉州刺史劉英行、撫州刺史張文斡、雲麾將軍龐孝泰、右驍衛將軍程名振等人並為行軍總管,率領江、淮、嶺、峽勁卒4萬,另在長安、洛陽招募士卒3000,戰艦500艘,從萊州(今山東掖縣)渡海直指平壤;特進、太子詹事、左衛率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禮部尚書李道宗為副總管,前幽州都督張士貴,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右監門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右屯衛將軍薑行本、左武衛將軍麴智盛、雲麾將軍吳黑闥、營州都督張儉、左驍衛中侍將安縣和並為行軍總管,率領步騎兵6萬及蘭州、河州(治今甘肅臨夏縣)降唐的少數民族軍隊,從遼西走廊,渡過遼河,指向遼東(今遼寧遼陽)。兩路大軍,水陸並進合擊高麗。
太宗派行車總管薑行本、少府少監丘行淹先行督導所有工匠到安蘿山製造雲梯和衝車。
當時遠近的勇士都應召從軍並獻出攻城器械多不勝數,太宗還親自加以選擇,取其方便簡易的器械。
太宗命令新羅、百濟、奚、契丹兵配合諸路大軍作戰。又詔告天下,說明這次征討高麗,是因為蓋蘇文殺死國君,虐待百姓,其情實在是忍無可忍。唐軍是去遼、碣一帶興師問罪,凡所經過的地方,不可煩擾百姓。同時還說明這次征高麗與隋煬帝征高麗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這次出征一定能打勝仗,原因有五點:一是以強大攻擊弱小,二是以和順討伐叛逆,三是以安定乘對方的動亂,四是以逸待勞,五是以我方的團結一致去對付內部仇怨的敵軍。有了這五條,何必擔憂不能取勝呢?
貞觀十9年2月,太宗率六軍發洛陽後,下詔:“朕從定州出發後,由皇太子監國。”行前,韋挺由於沒有事先勘察運浪河道,使六百多艘糧船行至盧思台(今天津東北寧河縣),擱淺受阻,隨被押解洛陽,革除官職,由將作少監李道裕代替。崔仁師也被免職。
這時開府儀同三司致仕的尉遲敬德,向太宗建議說:“陛下親自征討遼東,太子在定州,長安、洛陽心腹地帶兵力空虛,恐怕會有類似隋煬帝時楊玄感反叛的事件發生,而且高麗不過是個小國,不必勞累萬乘天子,希望皇上派遣偏將前往征討,就可指日消滅他。”太宗不聽,並且任命敬德為左一馬軍總管,跟隨一起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