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惜取少年時
紅塵滾滾,滾滾紅塵,繁華匆匆,凋零如風,錯落成夢。人生聚散無常,這糾纏與無奈,令你歎息,令你悵惘,秋娘。誰的夢,飄零成幾許胭脂紅?誰的心,哀怨了縹緲夜空?誰的傷,逐水落花轉成痛?誰的淚,淋漓了一窗的清冷?塵封往事,幾多堪回首?追憶舊情,唯有空對寂寞。輾轉寂寞春深處,細語憑欄清歌舒。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蘅塘退士孫洙晚年不甘寂寞,擷取唐詩精華,編輯成《唐詩三百首》,被奉為圭臬。在這本選編書中,他悲憫而仁慈地將壓軸詩《金縷衣》的作者由原先署名的無名氏,定格為杜秋娘。這使得幾乎快要被漫漫風塵湮沒的杜秋娘,成為一朵飄然出岫的白雲,亮麗奪目。
這首詩含義比較單純,反複詠歎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從字麵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字麵背後,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而這首小詩竟改變了作者杜秋娘一生的命運,使她獲取了一段絢爛多姿的“折花”歲月。
杜秋娘原是間州人,間州也就是現在的江蘇鎮江。雖出身微賤,卻獨秉天地之靈秀,出落得美慧無雙,不僅占盡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還會填詞作曲,江南女子的秀麗與文采在她身上盡數體現,作為歌妓曾風靡了江南一帶。
杜秋娘原名杜麗,唐德宗貞元元年(791年)生於潤州(今江蘇鎮江)。其母是南京的一個官妓,與一個姓杜的官員相好至孕,卻遭到無情拋棄。這個在母親含憤忍辱中生下的女孩子,無處托養,隻好隨母親回南京妓院,在那裏長大。
公元806年,杜麗十五歲,鎮海節度使李錡以重金將她買入府中為歌舞妓。一般的歌舞妓都是學一些現成的歌舞,為主人表演取樂;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卻不甘埋沒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妓中,暗自思量,自寫自譜了一曲《金縷衣》,在李錡的一次家宴上,聲情並茂地演唱給李錡。
年過花甲的李錡雖然垂垂老矣,但聽了這首斷腸的樂府詩,又眼見得含情脈脈的少女載歌載舞,再度燃起青春的熱焰。一聽,再聽,三聽,手舞之,足蹈之,吟唱之,一唱三歎,回味不已。對於風燭殘年、富甲一方的李錡來說,金縷衣並不稀罕,他的人生中最珍貴的時光已經流淌了一大半。臨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華的尾巴,及時享受生命樂趣,這小女子簡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一朵花正在含苞欲放,李錡一伸手,便將這朵花兒摘下了。李錡當即就決定把杜秋娘收為侍妾。李錡與杜秋娘成了一對忘年夫妻,但因兩人都熱情如火,所以春花秋月中,這對老夫少妻,度過了許多甜蜜醉人的時光。
杜秋娘可以說是幸運的,也可以說是不幸的,但無論幸運或不幸,杜秋娘都成了這個幾乎算是祖父輩的貴人的侍妾,入住簾幕重重的深深庭院。對這種非正常的婚姻,有若幹種推測。或者是李錡仗勢娶人,而民間出身的杜秋娘懾於權威,不敢有半點分辯。或者是杜秋娘投懷送抱,曲意奉迎,攀棲高枝。或者是李錡以美酒醉之,以金縷衣誘之,以提攜家族中人允之,而杜秋娘半推半就,順而從之。
就這樣,杜秋娘恰因為這首曲子,甚至在沒有任何愛情準備的情況下,直接進入了她的第一次婚姻,成了一隻籠中的金絲雀,成了節度使內廳的寵妾,一時間,飽享富貴榮華,閱盡人間春色。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在一生最華美的年歲中,有多少女人可以像杜秋娘這般以纖纖玉手盡折花葉,以鴻鵠之誌盡顯風采,不甘落寞,不甘沉寂,沿途享受生命中最絕豔的風景,沿路尋找生命中最精彩的過客。文人多以淒涼孤清的筆調來寫女人和她們的故事,因為他們筆下的女人,要麼紅顏薄命,要麼“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結局多半是不喜慶的。但若寫杜秋娘這麼個鬥誌昂揚、意氣風發的女人,必定是眉飛色舞的。人們所知道的杜秋娘,雖出身卑微,卻獨秉天地靈秀之氣,她看似“一夜成名”,這其中實則暗藏玄機。那首流傳至今的成名作《金縷衣》也被過多地牽強附會,扭曲了原本直抒胸臆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