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被金縷衣美麗了一生的杜秋娘(1)(3 / 3)

杜牧《杜秋娘詩並序》

雖然這首《金縷衣》是杜秋娘的創作高峰,是她命途變更的契機,但因其目的性和功利性過重,削弱了詩本身的風骨與韻味。而為唐憲宗即興而作的那首詩,才把她不落俗套的詩才、競爭向上的誌向淋漓盡致地揮灑出來。

秋風瑟瑟拂羅衣,長憶江南水暖時。花謝花開緣底事?新梅重綻最高枝。

江南水暖時,杜秋娘還是依偎在李錡懷裏千嬌百媚的小妾。秋風瑟瑟時,她就淪落為亂臣賊子的待罪家屬。若單看前兩句,悲憫憐愛之情油然而生。可“花謝花開緣底事”,何必感懷於匆匆而逝的凋零飄落呢,待到新梅紛繁時,便可重屹高枝,重綻芬芳。憲宗李純本就對能歌善舞的杜秋娘仰慕已久,當聽到這首依照《金縷衣》原韻所賦卻更顯風流的詩作時,龍心大悅,甘拜在這個女人的石榴裙下。

做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憲宗寵愛,她的一笑一言,一舉一動,都別有風韻,令年輕的憲宗為之沉醉。春暖花開時,他們雙雙徜徉於山水之間;秋月皎潔時,又對對泛舟高歌於太液池中;午後窗外人寂時,共同調教鸚鵡學念宮詩;冷雨淒淒的夜晚,同坐燈下對弈直至夜半。其間情深意摯,頗似當年楊貴妃與唐玄宗的翻版。然而,比起楊貴妃,杜秋娘又高一籌,她不僅與憲宗同享人間歡樂,而且還不著痕跡參與了一些軍國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為夫君分憂解勞。

唐憲宗執政之初,由於鋒芒淩利,對藩鎮采取強壓手段,引起藩鎮紛紛不滿。後來番邦犬戎侵犯大唐邊境,憲宗對藩鎮施以寬柔政策,不但抵禦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興。憲宗之所以能及時轉變態度,除了大臣的建議外,重要的還是靠秋娘枕邊風的吹拂,她以一顆女性的柔愛之心,感化著鋒芒畢露的唐憲宗。

國家太平後,手下有大臣勸諫唐憲宗用嚴刑厲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動亂,這建議頗合憲宗的性格;但秋娘聞言則說:“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豈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見識深遠,入情入理,讓唐憲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見,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在唐憲宗身邊,似乎既是愛妃、玩伴,又是機要秘書,幾乎占據了憲宗的整個身心,使憲宗對其他佳麗無暇顧及。當國家逐漸平定昌盛之後,宰相曾好意勸唐憲宗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後宮,他說:

“天下已平,陛下宜為樂。”唐憲宗此時尚在而立之年,而頗自得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憶詩》,曆述佳人的行、坐、飲、歌、書、博、顰、笑、眠、妝之美態,今在秋妃身上一一可見,我還求什麼?”李元膺的《十憶詩》是這樣的:

其一

瘦損腰肢出洞房,花枝拂地領巾長。裙邊遮定雙鴛小,隻有金蓮步步香。

其二

椅上藤花撩麵平,繡裙斜罩茜羅輕。踏青姊妹頻來喚,鴛履弓弓不易行。

其三

綠蟻頻摧未厭多,帕羅香軟襯金荷。從教弄酒春衫涴,別有風流上眼波。

其四

一串紅牙碎玉敲,碧雲無力駐淩霄。也知唱到關情處,緩按餘聲眼色招。

其五

纖玉參差象管輕,蜀箋小研碧窗明。袖紗密掩嗔郎看,學寫鴛鴦字未成。

其六

小閣爭籌畫燭低,錦茵圍坐玉相欹。嬌羞慣被郎君戲,袖掩春蔥出注遲。

其七

漫注橫波無語處,輕攏小板欲歌時。千愁萬恨關心曲,卻使眉尖學別離。

其八

從來一笑值千金,無事誇多始見心。乍問客前猶掩斂,不知已覺兩窩深。

其九

怩嬌成惘日初長,暫卸輕裙玉簟涼。漠漠帳煙籠玉枕,粉肌生汗白蓮香。

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