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劉采春:從歌舞場走向不歸路(3)(1 / 2)

三、薛濤:望眼欲穿空盼歸薛濤因為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隻得淪為樂伎。唐德宗年間,統領西南、能詩善文的儒雅官員韋皋,破格將樂伎身份的她召到帥府侍宴賦詩。節度使韋皋本身就是詩人,他對薛濤極盡寵愛,一日突發奇想,要授予薛濤“校書”一職,雖然上表朝廷未被準奏,但“薛校書”之名不脛而走。從此,“女校書”、“掃眉才子”就成為才女薛濤的代稱。韋皋去世後,朝廷派宰相武元衡掛印來蜀。武元衡聽聞薛校書之名,便下令準許薛濤脫籍回家。後來的曆任節度使,都準許她以歌伎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她熟知曆代幕府的政績得失,成為節度使們谘詢的對象,受到極高的禮遇。元和四年三月,元稹授監察禦史,出使東川。元稹早就聽說過薛濤的才華了,這一次出差到西蜀,他就想辦法認識了薛濤。這一年,元稹三十歲,薛濤四十一歲。據說,這一段時間,元稹和薛濤纏綿繾綣,朝夕相伴。不過郎情妾意很快成為過去,元稹於七月份移居洛陽。

接著,元稹的妻子韋叢病逝。元稹這一去,也就再也沒有回來。他們一生中的相處,沒有超過四個月。元稹去了揚州後,曾寄詩給薛濤,表達思念之情,後來還是中斷了這份感情。隻有癡情女薛濤,望眼欲穿苦苦相盼,在極其苦痛的相思裏,打發了餘生。薛濤退隱於成都西郊之浣花溪度,死時六十五歲。

四、安仙嬪:三載相隨駕鶴去元稹的朋友李景儉遺憾元稹的元配夫人韋叢不幸病逝,見元稹生活無人照顧,就在元和六年(811年)春末夏初,將表妹安仙嬪嫁予他做側室,成就了元稹的第二次婚姻。元稹後來在《葬安氏誌》中說:“始辛卯歲,予友致用憫予愁,為予卜姓而受之。”從這時開始,元稹對韋叢的思念平淡下來,將他的感情轉移到安仙嬪的身上。元和九年(814年)秋,和元稹隻做了三年夫妻的安仙嬪在江陵府給元稹留下一個孩子後,不幸病逝。元稹再次經曆了中年喪妻的打擊。元稹經曆了“早年喪父,中年喪妻又喪子”的人生三大不幸事件,說可憐也實在是可憐。安仙嬪三載相隨駕鶴去,元微之二度婚姻如夢囈。

五、裴淑:離愁別恨遙無期元和十年(815年),元稹一度回朝。不久,出任通州司馬。權德輿(759818),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人。曾任監察禦史,太常博士、知製誥等職。憲宗時拜相,後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權德輿不僅是唐代封相的著名政治家,而且是大名鼎鼎的詩人,他對元稹十分關照。元稹任通州司馬期間(815年10月817年5月),有權德輿的照顧,元稹以治病、養病為名請假到興元府。當時,新任山南西道涪州刺史裴鄖帶著女兒裴淑(字柔之)由長安赴任,先到興元府權德輿處報到。元稹和裴淑一見鍾情。通過權德輿做媒,元和十一年春(816年),三十七歲的元稹請假赴涪州,與裴淑結婚。元和十四年,元稹再度回朝任膳部員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升為祠部郎中、知製誥,遷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承旨。長慶二年(822年)二月,元稹升為平章事,居相位三個月。後來為另一派宦官李逢吉所傾軋,被外貶為同州刺史,長慶三年(823年)改轉越州刺史。在越州期間,元稹與浙東名妓劉采春又有了一段瓜葛。

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再入朝任尚書左丞。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自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禦史大夫、武昌軍節度使。頻繁的調動,離愁別恨,讓裴淑常常淚水沾巾。元稹以詩相慰:“窮冬到鄉國,正歲別京華。自恨風塵眼,常看遠地花。碧幢還照曜,紅粉莫谘嗟。嫁得浮雲婿,相隨即是家。”曆盡分離動蕩後,裴淑約於公元805年離世。

六、劉采春:負卻美人心,千古恨悠悠劉采春的美貌和歌喉吸引了大才子元稹,他瘋狂地迷戀上這個美婦人。據傳,元稹在給了劉采春丈夫一筆錢後,和劉采春在一起度過了七年光陰。據記載,劉采春的結局同樣悲慘不幸。元稹的負心和薄情,導致劉采春萬念俱灰。原來的丈夫周季崇對她百依百順,喜愛有加;她一心跟隨元稹,想過安逸的日子,卻屢遭拋棄。傳言采春憤而做出決絕之舉,以跳河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是“自古紅顏多薄命”,還是詩人元稹太無情?對於她的傷痛來說,已不重要。

與元稹有感情糾葛的眾多才女佳人,在文學史留下了絕世的美麗身影,同時又以悲涼的結局,為天妒紅顏的不幸畫卷增添了幾縷芳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