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正當北半球處於嚴冬的時候,南半球正值盛夏。盡管如此,南極大陸的氣溫還是零下幾十攝氏度。剛剛進入南極海域的我國“極地”號考察船,被重重浮冰包圍住了。這些晶瑩潔白的浮冰盡管沒有冰山那樣可怕,但是卻極大地阻礙了“極地”號的前進,使它前進的速度放慢了。
“極地”號上有中國東南極考察隊116人還有大量儀器和建築材料。這次遠航的目的,是在東半球所在的南極大陸普裏茲灣拉斯曼丘陵地帶,建立我國第二個考察站--中國南極中山站。
“極地”號是一艘裝備精良的抗冰船,長152米,寬20米,排水量15000噸,能抗90~100厘米厚的海冰。幾天來,“極地”號在浮冰區迂回曲折,左衝右突,緩緩航行,有時一小時隻走0.3海裏。12月21日中午,船頭被堅冰撞開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洞。幸好這洞所在位置是個密封艙,漏水灌不到其他艙室,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第二天,“極地”號順利越過南極圈,白雪皚皚的南極大陸已翹首在望。考察隊員們一個多月來,一係列由海上顛簸所帶來的惡心、嘔吐、煩躁等種種不適,一下子煙消雲散了。
目的地拉斯曼丘陵地已經遙遙在望,不料,咫尺之間,卻可望不可及。
“極地”號雖然征服了茫茫的浮冰,但考察隊麵前卻橫著一道更寬更厚的陸緣冰。所謂陸緣冰就是鑲嵌在陸地邊緣的冰,又叫冰障或冰架。它由無數緊貼海岸的冰塊彙合聚攏而形成,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座晶瑩高大城牆般的屏障。
盡管拉斯曼丘陵陸緣冰的規模比較小,但它從岸邊到海區的寬度也有10000米左右,表麵覆蓋著白雪,雪層下的冰帶厚1~2米,在靠海岸1000米的冰帶上,還綿亙著一列城牆般的平頂冰山,考察隊員乘直升機觀察陸緣冰的冰情,不由大吃一驚,因為在他們眼前展現出近千座大小冰山。最可恨的是,圍繞著海岸的冰帶中間,還有很多道險惡的冰裂縫。裂縫最寬有3米多,走向與海岸線基本平行,縫中的海水隱約可見。
“極地”號是抗冰船,不是破冰船,它的船體甲板隻有14厘米厚,對散碎的浮冰還能夠對付得過去,但在堅硬如鐵板的陸緣冰麵前則無能為力。況且這時船頭的漏洞被一路上的海水不斷“撕”大,已變成1平方米大小的橢圓形洞了。考察隊員們原想把建造中山站的物資先卸到陸緣冰上,然後再運送到陸地上。然而由於冰帶上的那幾道大冰裂縫,車輛根本無法通過。經過緊急磋商,決定先由少數隊員帶上一些物資,乘直升機登上拉斯曼丘陵,進行勘察、測繪等建站前的準備工作。
“極地”號不可能這樣等待下去。一是誰也不知道擋在前麵的冰帶哪一天才會破碎漂走;二是考察隊按計劃要在第二年3月5日前返回祖國,這個日子已經確定好,因為那時候南極的酷冷寒季將要來臨,氣候條件會變得更加惡劣。
於是,考察隊決定立即組織一支精悍的突擊隊,輪換登上陸緣冰的冰帶,用鐵錘砸、鋼釺戳等辦法破冰,強行打開一條航道。但是,陸緣冰堅硬無比,鋼釺、鐵錘打下去往往隻有一個小小的印子。突擊隊員竭盡全力,幾乎毫無效果。盡管這樣,航道還是一點一點地被開出來了。
快要過新年了,那些日子太陽24小時掛在天上,在陽光照耀下,晚上不用點燈,冰天雪地分外明亮,大家在“極地”號上歡度1989年元旦。到1月2日,“極地”號開始通過人工盡力鑿開的通道,探險性地駛入陸緣冰的冰隙,朝選定的登陸地點慢慢行進。在冰隙中航行是十分危險的,兩側是望不到邊的冰帶。在海洋的推動下,冰帶會緩緩漂動,有時會夾住船頭迫使“極地”號停駛;有時會封死船尾截斷退路,為了提防撞上冰障,“極地”號不得不時時密切注意冰的漂移方向,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開一會停一會,速度很慢。到l月4日,兩天的時間,“極地”號僅向前行進了約2千米,還有8千米的冰帶與陸地相隔。
又過去了兩天,1月6日,“極地”號上的氣象人員收到一幅氣象衛星雲圖,發現近幾天內天氣將發生變化,可能會有一股強風暴襲擊普裏茲灣,這有可能引起陸緣冰的強烈運動,對航行在冰隙中的“極地”號造成威脅,因此,考察隊決定先撤出陸緣冰區。“極地”
號循著原來的路線往回開,最後停泊在普裏茲灣的無冰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