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三國巡演享盛譽(2)(2 / 2)

紐約五個星期的演出結束後,梅蘭芳劇團抵達芝加哥,在公主戲院演了兩個星期。到舊金山演出12天,再到洛杉磯和檀香山各演12天,共曆時半年。所到之處,政界、學術界、工商界、新聞界、戲劇界對他無不讚譽有加,以禮相待。為了能夠與梅蘭芳一敘,各方名流也盡其所能,爭搶起梅蘭芳來。還好我們謙和、柔弱的梅蘭芳可以從容應對。慚慚地,梅蘭芳訪美之行從商業的性質轉變成為學術的性質,社會各界以藝術家的身份來接待梅蘭芳。在此期間,梅蘭芳還受到了各市市長的迎接,受到了芝加哥、哥倫比亞等知名大學教授的歡迎,結識了卓別林,拍攝了自己第一部有聲電影。在訪美之行快結束時,梅蘭芳更是被美國西部的兩所大學——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分別授予名譽博士學位。由於美國大學要自籌經費,因此格外看重學校的聲譽,授予博士學位必須考慮獲得者個人的品行與社會影響,以達到增加學校聲譽的目的。

(三)訪蘇之行

訪美歸來後,九·一八事變爆發,兩次出訪日本並深受日本人民所喜愛的梅蘭芳自然成為日寇爭搶的對象。為此,梅蘭芳舉家搬到上海,以避開日寇的騷擾。同時編演新戲《抗金兵》、《生死恨》,以宋代女性的貞節故事激勵國人保家衛國。

1935年,斯大林的一紙電邀和數十封外交部的電函使梅蘭芳踏上了前蘇聯之旅。與訪美之旅相比,這次出國演出要輕鬆很多。由於是政府的邀請,因此梅蘭芳無須在經費上多作考慮,而且當初訪美之行準備的設備都可以繼續使用,在美國的演出經驗也可以起到幫助。在以前蘇聯戲劇、電影、文學界知名人士和外交高級官員組成的“招待梅蘭芳委員會”的精心安排下,梅蘭芳與當時中國最出名的電影演員胡蝶一起從上海登上“北方號”輪船,繞過已成為偽滿洲國的東北,以表示對日寇的蔑視,在海參崴登陸,換乘西伯利亞快車到達莫斯科。

由於此次出訪為官方行為,並且出訪的是當時與美國政治體製完全不同的前蘇聯。所以媒體早在梅蘭芳到達之前就開始了鋪天蓋地的正麵宣傳。名作家特列加科夫在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上撰文《梅蘭芳,我們的客人》;《共青團真理報》稱梅蘭芳為“中國藝術的偉大代表,我們的朋友”,並對中國戲劇的發展及梅蘭芳為戲劇作出的改革作了詳細的介紹;《蘇維埃藝術報》介紹了梅蘭芳的藝術成就,並精選其劇照進行刊登。而負責梅蘭芳訪蘇之行的前蘇聯對外文化協會更是編印了介紹梅蘭芳和中國戲劇的小冊子,包括《梅蘭芳與中國戲劇》、《大戲院所演三種戲之對白》,並利用自身的權力向所有莫斯科居民發放,使梅蘭芳未到前蘇聯就已是家喻戶曉。

在這種積極正麵的宣傳攻勢下,靜候梅蘭芳演出的莫斯科大劇院門前排起了購票的長隊,3月23日開始的演出門票在3月5日就被搶售一空。這個建於沙皇時代、內部裝潢華麗、三麵包廂、共有六層的國家劇院曾被規定隻能上演歌劇和芭蕾這等高雅的藝術,此時卻為中國的京劇敞開胸懷。

雖然是官方的演出行為,但我們不得不說,演出充分考慮到了觀眾的感受。每出戲表演之前,都有翻譯分別用英、法、俄、德文向觀眾介紹劇情,讓觀眾可以知道那美輪美奐的表演的意義,從而可以更放鬆、更盡情、更有目的地欣賞演員的表演。演出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出了梅蘭芳的意料,每場演出都要謝幕10次方能結束,最後一次演出竟然謝幕達18次。前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委員長李維諾夫人每天都要送花以表示喜愛之情,莫斯科的小孩子在路邊看到衣冠整潔的中國人就追著喊“梅蘭芳”, 而在那包廂之中,不僅有以高爾基為代表的前蘇聯文藝界人士為梅蘭芳目不轉睛,而且還有政府的各種高官蒞臨欣賞。

前蘇聯之旅,除了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戲劇之外,梅蘭芳最大的收獲是與當時戲劇界的大人物有了深層次的交流,除了與文學巨匠高爾基、著名電影導演愛森斯坦暢談戲劇藝術外,還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梅耶荷德等前蘇聯大戲劇家就戲劇理論進行了探討,中國戲劇表現手法的獨特性得到了高度的評價與確認。以戲劇革新著稱,後來因此被前蘇聯政府處決的著名導演、劇論家梅耶荷德對他的同行們說:“看過梅蘭芳的表演再到我們的戲劇院去走一遭之後,你們就會說:可以把我們所有演員的手都砍去,因為它們毫無用處。既然我們看到的這些手,不過是從袖口露出來的一個肉疙瘩——它們既不能表現什麼,也不能表達什麼,或是隻能表達一些不該表達的東西,那麼,我們何不把這些手砍去算了。”從此,梅蘭芳這個名字,也就成了一種戲劇理念與模式的代名詞,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並稱世界三大表演體係。